萬歷十三年(1585),經萬歷皇帝親自批示,海瑞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趕赴南京上任。這一年,海瑞七十二歲。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號職業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連東西都不怎么收拾(當然,他也沒多少東西),就去了南京。
而當他來到南京郊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進城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太擠!
海先生要來了!南京城轟動了,官員們激動了,商人激動了,農民也激動了,于是大家集體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種地,凌晨就帶著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搶一個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風采。
由于人太多,導致海先生一直未能進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軍隊開路,這才把海大人迎了進來。
等到海瑞進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來,才被告知,他不應該住在這里,倒不是人家欺負他(誰敢),只是因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萬歷兄實在是大方,感覺給個僉都御史(四品)還不夠意思,人還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級,讓他當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長(吏部侍郎)。
據說這個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們一片歡呼雀躍,興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員們垂頭喪氣,比死了爹還難受,但事實證明,他們還是悲觀了點,實際上,此時的海瑞先生壓根沒空去收拾他們。
因為他連家門都出不去。
自從進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眾多聞名而來的粉絲圍得水泄不通,那架勢,比天皇巨星還要天皇巨星。
更讓人吃驚的是,在沒有汽車火車的當時,有很多人是從遠處走來的。最猛的當屬一位福建的老兄,據說他走了上千里路,穿壞了十多雙鞋,一個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聽說此事,十分感動,以為他要伸冤,親自接見了他。
可是這個人進來后,只是看著海瑞,行了個禮,然后揚長而去。
有人問:你干嘛來?又干嘛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還等什么?
這就是清廉與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擁護者外,海瑞還獲得了一個榮譽,一個前有古人,后無來者的榮譽。
中國的老百姓歷來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貼門神的習慣,幾乎家家都貼,款式也不一而同,但門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關羽、秦叔寶那一撥人。上千年來也就這么幾個,畢竟要成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長得還得 有特點(想把鬼嚇跑,沒特點不行)。
而現在,海瑞先生終于加入了這個光輝的隊伍,成為門神部隊的最后一名成員(此后再無編制)。在當時的南京,作為正義與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畫像被貼得滿街都是,除了門上,客廳、臥室里也有人掛。據說每天看一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避邪作用。
雖然經常忙于公共宣傳事業,但海瑞先生沒有怠慢工作,他沒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幫人,卻也沒閑著,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根據以往經驗,海瑞先生的文書,一般都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這篇也不例外。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議,考慮到目前貪污情況嚴重,應該恢復太祖(朱元璋)時期的刑法,對貪污八十貫以上者一律處決,并將其剝皮,放在縣衙門口,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憤怒了,惹不起你,總躲得起你吧。可海先生卻是躲都不讓人躲,不搞出個玉石俱焚誓不罷休。
客觀地講,海瑞的這封文書的確是過分了,且不說剝皮問題,都過了兩百多年了,經濟發展這么快,確定死刑標準時總得考慮個通貨膨脹問題吧,當年買一棟房,今天也就能買點糧,為幾斤糧食就要剝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點吧。
但在海瑞看來,他的做法是對的,當然,這只是他的個人想法。
萬歷兄雖然年輕,但神智也很清醒,他好言撫慰了海先生一把,就把奏疏丟進了廢紙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沒有等到剝皮匠的出現,卻等來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位四十多歲還不入流的教育局長,經過二十多年不可思議的經歷,終于成為了正二品(相當于正部級)的高級官員。
這回都察院的仁兄們完蛋了。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從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機構它都有,但畢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戶部(管理南方戶籍)和南京兵部(統領南京軍隊)外,大多數機構都是擺設。
一般說來,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會被發配到南京,美其名曰:養老。
都察院就是一個閑人部門,大家都沒事干,罵人的自然也沒事干,然而僅一夜之間,一切都已改變——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沒事可干,自然就沒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們總是自得其樂,逛街的逛街,看戲的看戲——工作沒前途,還不準偷偷懶?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學生的方法來對付御史——記考勤。但凡敢于遲到早退的,必須到單位,哪怕沒事干,也得坐在這里。
雖然大家明顯表示出不適應,但海先生的威脅是很明確的——養老不是最慘的結局,下崗才是。
而隨著整頓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御史們才發現,原來一切才剛剛開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樣。
一次,有位御史過生日,在家請了戲班子唱戲,這在當年,應該是最尋常不過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經常干,但海先生卻勃然大怒,把這位御史抓了起來,打了一頓板子,理由是:根據明太祖時期律令(注意這個日期),官員請人唱戲違法,所以是打你沒商量。
因為這件事干得實在有點過,御史們的精神壓力開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陰影下,戰戰兢兢,終于有一天,畏懼變成了憤怒。
在明代,御史專管罵人,從皇帝到掃地的,想罵誰就罵誰,除了一個例外——御史長官,要知道,那是頂頭上司,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愿意給自己惹事。
萬歷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發難,攻擊海瑞大奸極詐,欺世盜名。奏疏一上來,朝廷就炸了鍋。海瑞這種傳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歡的也不少,大家開始吵作一團。而海瑞兄還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說,上了個辭職報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報到了皇帝那里,但萬歷兄的態度卻十分奇怪。他既不處理罵人的房寰,也不批準海瑞辭職。該干嘛還干嘛,搞得兩位當事人都非常納悶。
萬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問題上,他比張居正要聰明得多。從一開始,他就沒打算真用海瑞,因為他很明白,這是個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貼在門上,掛在墻上,燒香拜佛地供起來。
但絕不能用。
說到底,海先生只是個撐門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這樣,他稀里糊涂地在這個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萬歷十五年(1587)的那個冬天,死亡降臨到他的頭上。
他沒有兒子,僅有的妻子女兒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個老仆人陪伴著他,在寒風呼嘯之中,海瑞對仆人說出了人生的最后遺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這樣的奇人,遺言必定非同凡響,往往都帶有深刻含義,比如什么人生短暫,努力工作之類,或是喊兩句口號,讓大家熱血沸騰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遺言既不深刻,也不沸騰,只是讓人瞠目結舌:明天,你送六錢銀子到兵部。
說完就去了。
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無厘頭的話,也是威名赫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遺囑。
這句話的來由是這樣的:由于當年沒有暖氣,每逢冬天,兵部就會給各部的高級官員送柴火錢,數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來了柴火錢,而經其本人測量,多給了六錢銀子。
這一次,我是徹底無語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僉都御史王用汲來為他收尸。遍尋海瑞的住處后,他只找到了幾件打著補丁的破衣服,和幾口裝著破衣服的破箱子。
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級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這就是他的全部財產。
在聽說海瑞的死訊后,南京城出現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場景:男女老幼無論見過海瑞與否,都在家自發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殯的時候,據說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無人離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評價一個人。
如何評論這位傳奇人物,實在是一個難題,對的說了,不對的也說了,現在要搞個總結,實在談何容易。
在名著《圍城》中,錢鐘書先生借用別人之口,對那位命運多變的主人公方鴻漸做出了這樣一個評價:你是個好人,卻并無用處。
我想,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海瑞。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個無助的迷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