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以來,共住院倆次。第一次是七年前生孩子,也許是母憑子貴的緣故(玩笑),丈夫以及公公婆婆鞍前馬后的伺候照料,當然,我的母親也在。
這一次,依然是當年懷孕生孩子遺留的問題——痔瘡,按醫生的概念,是一個三類的手術,術后基本可以自理。所以,我沒有告訴200公里外的父母,一方面,不想讓年近古稀的二老擔驚受怕,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免受舟車勞頓。
把孩子安頓在她爺爺奶奶家,丈夫陪我辦理住院和做手術,回到病房掛上點滴后,他說有事也就離開了(其實,我是想他留下來陪伴的)。
面對手術,就算是小手術,我的的確確緊張也害怕,但也只能獨自承受“真刀真割”的疼痛與“鮮血直流”的慌亂。還好,總算熬過去了。
術后,醫生建議盡量臥床別下地走路。丈夫也只是每天抽空過來看一眼,帶了一次外賣粥。當我說忙就不要過來了,我可以叫外賣,然后他也就……
說實話,在這次生病住院前,雖然,時常看到穿各色服飾的外賣小哥,騎著電動車滿大街的跑,可并沒有讓他們送過餐。這不,我生病住院了,每天必須指望他們度日了。
這樣也好,在自己有胃口的時候,劃開手機,可以點我想吃的任何東西,而且大多按時送達,每當將餐盒放到桌上時,外賣小哥還不忘微笑著說一句“用餐愉快”。
對我來說,解決吃飯的問題,叫外賣,比向我丈夫開口容易多了,我不必再考慮他有沒有時間,不必再顧忌他的“意愿程度”,也不必揣摩他的情緒和心思,更不必對他心懷歉疚……
所以,在我生病住院期間,外賣小哥充當了我的1/2個“愛人”,服務周到,按時送達,盡管實質上屬于付費購買服務。可是,就算我給我丈夫付費,他也未必會心甘情愿、有求必應。
反過來說,隨著各種服務的細化和精準到位(如月嫂、叫車軟件、送餐服務等),大家都是受益者。
對提供服務的商家來說,是商機和盈利。
對消費者來說,得到的是滿意而又便捷的服務。
對于各種情感來說,多了些許安放的空間與溫柔的呵護。
————致敬外賣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