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聽課時間恰好家里來了客人,一邊給做飯的老公打下手,一邊拿著手機聽課。結果當然是聽得斷斷續續。
第五章昨天畫思維導圖梳理了一下,感覺比較能跟上來。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比較熟悉,去年暑假里閱讀了他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并做了詳細的批注。現在流行的《正面管教》很多觀點就源自于阿德勒的理論。阿德勒認為尋求優越是人類行為的根本動機。因為人類生來的虛弱導致每個人都有自卑感,為了擺脫自卑,人們不斷努力超越自我。過度自卑,也就是形成了自卑情結,卻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人沉淪逃避。
? ?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看,我承認阿德勒道出了部分的真理。自卑,然后才有倔強向上動力。
大家討論最熱烈的是依戀類型和成人的人際關系這一部分。老師用“爸爸去哪兒”中幾個孩子的表現來探討三種不同依戀類型的特點。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回避型。我想安全型的孩子在另一個環境中可能會焦慮而矛盾,一個回避型的孩子換一個環境可能熱情主動。孩子們的表現其實和環境是有關系的。人格是具有穩定性的,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的。
依戀類型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成人后的親密關系。每一種類型的人只要找對了人,都可能建立起美滿的關系,但無論如何,能與一個安全型的人結成伴侶,婚姻的幸福可靠度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