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生活,長在武漢,漂在深圳,輾轉(zhuǎn)又來到了上海。
和這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不知自己最終會在哪里擇一城終老,“逃離你終將逝去的故鄉(xiāng)”和“逃離北上廣深”同時充斥在耳畔。工作就像“王者農(nóng)藥”,不經(jīng)意就進坑。房價從未停止上漲,一不小心就和一種選擇失之交臂,也許這就是90后的“彷徨”。
我常常在家里歇斯底里,我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是因為沒有家。工作之后,我不再認為爸媽的家是自己的家,我在想我自己的生活在哪里。終于,趁著興頭上來,一鼓作氣,工作3年后我很快買了自己的房子。想象中,應(yīng)該頓時踏實了,不再恐懼生活的未知了。
然而,并不是這樣。我,依然不安。
依然在夜里習慣性熬夜,依然總隱約在逃避什么。
后來,我漸漸想明白了。
沒有安全感,與房子無關(guān),與父母無關(guān),與戀人無關(guān),在乎己身。
父母終有一天會逝去,在他們百年之后,我何以在這個世上自處?是否有人愛我,敬我,陪伴我?我很惶恐,所以我常常不敢想父母的離去。然而他們還是會越來越老,漸行漸遠。
戀人呢?從陌生到熟悉,千萬人之中,真是難得。對于愛情,我想要的是像《致橡樹》做一株木棉和你站在一起,不是依附,不是把重擔都壓在另一個人的身上,讓他承受我不能承受的一切。他是否會累,是否會倦?而我是否會成為最討厭的自己?
房子,衣食住行中,生存所必須。然而買房,真的能讓我有安全感嗎?我到底在怕什么?怕沒有地方住?不是,多得是住得起的地方。怕不能在大城市住?不是,即使在大城市住著,也有不堪的茍且。
我真正恐懼的是“我不行”。
我不知道如何在這個社會立足,我沒有形成賴以生存的根本。我找不到我的價值,找不到我的驕傲。每天憂心的是,沒有找到那件事,那件讓我執(zhí)著一生的事業(yè)。更可怕的是,我不知如何找到它。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依然不知道。
然而,我卻想到了另一件事。假使有一天我擁有了眾人認可的“成功”,我不再擔心我是否能養(yǎng)活自己,而且是很好地養(yǎng)活自己,我是否會有安全感。我沒有到達這個程度,也許我可以暫且認為,我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但也許,我還是不會,因為生活永遠充滿風險。從這種角度,不安是一種需要調(diào)節(jié)的心理狀態(tài)。我開始慢慢學(xué)著不否定自己,無論結(jié)果有多壞,我只是認為做了錯的決策,而不是覺得自己是個loser。這么多年的教育,我們習慣于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壞的結(jié)果不管是怨天還是怨別人,一個人的時候,永遠怪自己,怪自己怎么如此無用。這是教育的失敗。
當我做了再也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個決定,我覺得內(nèi)心平和了很多。
有些事,我知道自己在拖延,我批評自己做了錯誤的行為,然而我不會罵自己不行,我也不會覺得自己選擇越來越少。
今天朋友推薦了我一篇文章,在日本有一個餐廳叫做“會上錯菜的料理店”,聘用阿爾茨海默癥老人做服務(wù)員,因為老人記憶力不好,客人點的東西可能和上的菜完全不一樣,但是客人卻好評如潮,成就了另一番特色。
垂垂老兒尚能如此,我又如何做不得事情?生命不已,生生不息,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