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程旨在通過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的樹干畫法,引導學生理解并模仿方折線的運用,同時拓寬學生對樹木形態多樣性的認識。大多數學生能夠識別并理解范寬畫作中樹干方折線的特點,能夠嘗試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這種技法。學生對于樹木形態多樣性的認識有所提高,能夠描繪出不同種類的樹木,但在細節表現上(如樹皮紋理、樹葉形態)仍有提升空間。
教學過程
1、通過展示《溪山行旅圖》的局部,結合實物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方折線畫法的特點。
2、現場示范方折線畫法的步驟,同時講解這種技法的歷史背景和藝術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將學生分成小組,鼓勵他們相互討論、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3、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運用方折線畫法描繪樹干,但在細節處理上(如樹葉的疏密、樹皮的紋理)仍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創意,展現了樹木的不同形態和生命力。
后續改進措施
在未來的課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對細節的指導,如樹葉的形態、樹皮的紋理等,以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除了《溪山行旅圖》外,還可以引入更多藝術家的作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樹木的畫法,拓寬他們的視野;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進行寫生,直接觀察不同種類、不同形態的樹木,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小組討論環節,可以采用更加靈活的分組方式,如隨機分組、異質分組等,以促進不同背景、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通過這次反思,我深刻認識到在美術教學中,既要注重技法的傳授,也要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學方法和策略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