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接觸OICQ的情形,搜索昵稱加好友,上去就是“我想和你交朋友”“你是GG還是MM”,甚至“我愛你”。反正大家也不認識,瞎聊唄。
時至今日,網絡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聊個天、開個會、發個通知,全部由網絡替代。于是面對面的交談變得十分珍貴,即使三五好友好不容易一聚,幾句話說完,各自抱著手機呵呵傻笑。
都在標榜時間寶貴,精力稀缺。其實真正意義上用在刀刃上的時間也只是占很小比例,大家處于一個焦慮的時代,訊息太多、眼睛太少,看了很多東西到頭來都是一知半解,焦慮+1,進入循環。
我們都忘記了人除了理性邏輯之外還有感性,我們需要認同,需要肯定,還需要可以一起前行的伙伴。
人,始終是害怕孤獨的。
基于一個共同的平臺,一小波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聚在一間不到20平方的房間里,有在校大學生,有才踏入社會的畢業生,也有很多已婚、已育人士,幾張簡單的桌子,大家圍坐一圈,各自說著自己對成長的感悟、對學習的見解,這些平時在生活中說出來別人會感覺很奇怪的話題,在這里沒有絲毫的違和。
雖說是第一次見面,卻沒有尷尬的感覺,因為彼此明白,價值觀趨同,彼此的想法不會差太多。
讓我十分感觸的是現在的大學生覺悟真的很高,謙虛、隨和,最難能可貴的是知道主動學習的重要性。本人工作了很多年才能深刻體會到的道理,他們卻早早開始踐行,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放棄學習呢?
非常喜歡這樣形式的聚會,沒有太多的雜念,大家討論的內容也很純粹。有時哪怕明白很多道理,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文,都不如與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面對面探討幾句。
原本以為4個小時時間會不會太長,中間冷場了怎么辦,誰知都感覺時間太短了好嗎,沒說到幾句就快結束了,回到家后,大家依然意猶未盡的討論著,17人的小群消息近300,300人的大群消息10以內。這就是面對面的神奇功效,絕大多數社群會淪為死群的癥結也在于此,無論如何使勁,挖空心思制造話題,都抵不住一句“我們組織個線下活動吧。”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人類的共識。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越久,越能體會很多樸實的道理一直都是沒有問題的,后來的雞湯也好、干貨也罷,大多只是加工之后的樣子。
期待下一次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