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小王子》,對星際旅行一節印象頗深。他曾來到一個酒鬼的星球:
“你在干什么?”小王子問酒鬼,這個酒鬼默默地坐在那里,面前有一堆酒瓶子,有的裝著酒,有的是空的。
“我在喝酒?!?/p>
“為什么要喝酒”
“為了忘卻”
“忘卻什么?”
“為了忘掉我的羞愧?!?/p>
“為什么羞愧?”
“因為我喝酒,”酒鬼醉倒了,進入無聲的沉靜中。
這個看似悖論的循環,在你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時時出現?說著節食的你,開始只說要吃幾片薯片,最后卻連包裝袋都不放過;看到“吸煙有害健康”的標志和熏黑的肺,受到驚嚇的你選擇吸根煙冷靜一下;天哪,信用卡又透支了,情緒低落間,手指點開了淘寶……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的從放縱,到后悔,再到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那么,你就是傳說中的“So what"黨了。一旦一次犯錯破壞了計劃,自責和恐懼便占據了你的內心:那又如何?既然成功無望,不如放縱一下,享受人生!
【你在害怕什么】
大眾傳播中有一種常用的戰術,叫做”恐懼訴求“。它采用敲警鐘的方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緊張心理,從而促成態度和行為的轉變??雌饋硭圃嘧R嗎?為什么在兇殺的社會新聞中間,有時會插入汽車廣告?為什么在911之后, 小布什和他的夫人倡議“我們需要購物“?你可曾想過,有人在利用著你的恐懼,達到他們的商業目的?這便是“恐懼管理”。
恐懼,是生命中唯一真正的對手,它直擊你的最弱點。它總是先攻擊你的大腦,前一秒,你還感覺平靜、沉著、快樂,緊接著,恐懼扮作輕微的懷疑,像間諜一般溜進來。
社會新聞里的兇殺案,被煙熏黑的肺部,電視劇中的驚悚和恐怖,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自己不可能永生。本能地,我們的大腦會去尋求安全寬慰,而同樣來自大腦的誤解,則讓我們誤以為自己需要的是放縱和妥協,是一時的快樂和滿足。人生如此艱難,既然我們都不能永生,為何不瀟灑一下?
然而,下一秒,你便不得不為自己不理智的行為買單。因為,當太陽照常升起,你便不得不面對破壞計劃后的失望、自責和焦慮。
【So What】
學生時代,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假期開始,我們計劃每天寫作文,每天練字,每天做算術,而一旦有一天你破壞計劃睡了懶覺,內心便有一個聲音:“你真是糟透了!怎么一點都管不住自己?你這樣能成什么事!”我們開始陷入罪惡感的深淵,而接下來,咳,反正都已經破壞計劃啦,再放縱幾天又如何?……
負罪感是一種糟糕的情緒,它源于我們兒時的夢魘:父母的管束和糾正逐漸內化,讓我們開始了自我審視,而這種無處不在的自我審視則觸發了更深的恐懼:我們也許會一事無成,最終會讓愛我們的人失望。
恐懼管理又一次發揮作用,這回,它不再僅僅讓我們大吃一頓或瘋狂購物,它侵占了內心,并最終說服了它:那又怎樣呢?一次墮落行為帶來的羞恥感和失控感,終于使人屈服,我們相信自己本來就是那個失敗者,索性快樂地沉淪。
【開始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因為我們是一個偶爾會犯錯的凡人。”這種意見可能會招致批評,畢竟,我們處在一個“要對自己狠一點”的世界里。
然而,我們已經不再是少年。在自控形成的時期,確實需要父母的鞭策和幫助,然而,成年后,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評會打擊我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我已經如此憊懶,又怎能要求自己更多?
然而,你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失敗:這個錯誤是人人都會犯的嗎?你十分仰慕和尊敬的人,他們是否也有過錯誤和掙扎?如果犯錯的是你的至親好友,你會如何安慰、鼓勵他?
對待陌生人,我們時常給予充分的禮貌,卻時常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你想過嗎?與你最親近的人,其實是自己。如果犯錯的是我們十分信任的好友,我們會第一時間為他分析,給予溫暖鼓勵,可輪到自己時,我們居然開始嚴厲責罵和懲罰。這種‘自我圣人化”將不可避免的帶來自我矮化。
心理學上有一種”內在小孩治療法“,它提出,在每個人內心里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他可能是因兒童期的心理創傷而停止生長的自己,也可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赤子之心,無論如何,他是我們內心中最坦誠,最屬于自己的部分,它等同于我們的“無意識”自我。長大后,對外界的反應過于敏銳的我們,開始忽略他的存在,更忽視了他——也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渴望:愛,溫暖,和安全感。
試著去做自己的父母,將犯錯的那個“你”當成自己的小孩子。他需要同情,原諒和擁抱,而非審問和斥責,試著做自己的良師益友,充分信任自己內心的需求,否則,那個真正的你會越來越沉默膽怯,讓你離內心越來越遠。
美劇《SEX&THE CITY》中,如果女主角們因受傷而暴飲暴食,或沉迷于性事,她們會選擇給朋友打個電話。讓朋友的安慰和鼓勵來發掘自己真正的情感渴望。下一次,當你面對挫折和失敗,面對自己因無知而犯下的錯誤,試著給自己打個電話,告訴自己,我們只是凡人。試著給自己一個擁抱。當你開始原諒自己,負罪感便會消失,我們不再需要借助外物來獲取安全感,再沒有什么需要去逃避,而這時,你會發現,扔掉自責的包袱,眼前的道路前所未有的明亮。
拉緊那個蹣跚學步的自己,我們走吧!
題圖來自網絡
轉載請注明:作者魏謎底,首發簡書 Jian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