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等在候車廳,對面的小姑娘坐在軍綠色的行李包上對我眨巴眨巴眼睛,我的心有些柔軟。
想起包里有袋小蝦,掏出來遞給了她。她向我綻放出絢爛的笑容,伸手接過蝦,朝我迭聲道謝后,跑到不遠處站著的長者前,指著我的方向,比劃著剛剛發生的事。
長者是她外婆,叫她要謝謝阿姨。她就跑過來,又稚聲稚氣地道謝。
鬧得我倒有些覺著不好意思。
我所見過最常見的情形是,用心給與這小姑娘同齡的小家伙們挑禮物,個個都是一副小大人的言行,內心渴望,卻又要裝著蠻不稀罕的神情,老氣橫秋。
“本來我不喜歡小兔子的,看到這個,也還是喜歡了。”
“我小時候才喜歡彩筆。”
“阿姨,你好幼稚,送我粉色的。”
……
我的內心戲是:咳咳!
所以當下很感慨,希望孩子還是有孩子氣會比較討喜,這小姑娘見我在劃手機,便湊過來,好奇地看是怎么回事。
忍不住給她拍了幾張照片,示意給她看,這是你,看到了沒?笑得多漂亮。
她瞇起眼睛又笑了。
我拉起她黑黑的小手,帶著她輕點屏幕看照片,她又驚奇又開心。
她頭一次觸碰智能機。
心里升起了憐惜,與她外婆聊天,才知道她父母長年累月在外面打工,沒時間陪她,她是留守兒童。
我未婚,更沒有孩子,不知道怎樣教育小孩才是良策。是要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還是教ta求生技能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兩者幾乎是魚和熊掌的關系,不可兼得。
想起曾經有位做英語教育的朋友跟我描述過這樣一件事:
班里的某位小朋友突然不來上英語課了,她納悶,于是給小朋友的媽媽打去電話,那媽媽說,哎,他不喜歡這課程。我們只希望他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反正他爸爸有錢,就算他將來啥本領都沒有,我們也不怕,我們養著他。
朋友準備的一席話,比如你現在讓孩子輕松就是讓他輸在起跑線上,比如英語是重點大學的敲門磚是踏進名企的一道門檻,甚至她都想說英語學好了將來還能撩個外國妹……
家長都那格局了,她還能說啥?她疑惑地問我,換你會這樣放任小孩?
我茫然地搖頭,因為沒當過家長,也就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魯迅先生都覺得小孩看著還是可愛,養在自己家卻太麻煩。養育小孩,不是讓ta衣食無憂地長大就可以,還要精心呵護他們的心靈。
其實,我挺憧憬,將來能夠做孩子的朋友和導師,帶領ta走過人生重要的一程,教ta成長,也讓ta教我成長。
小姑娘上火車前,跑過來親了我臉頰一大口,歡笑著說,阿姨,我好喜歡你。我抱抱她,說阿姨也喜歡你。
愿這候車廳里的小小姑娘,健康,快樂,美麗地長大,永遠都看不見人世的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