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八月會博友:網絡時代的緣與情
(這組圖文編寫于2009年夏,收于此作為紀念)
(一)緣起
說起對沙燕(潘東暉)老師關注,大概從兩個多月前開始,讀到他的博客個人首頁上別具一格的簡介:“生在城市,長于鄉鎮;學非所用,業荒技生;虛冠教授,實無弟子;京畿草民,忝列精英”,還有那篇寫得非常認真、理性、真誠的《開博的話》。更有趣的,明明是一個結實的壯漢,卻有一個很女性化的名字。他的博文,雜感抒懷、思舊懷故、詠物言情、游歷觀感、點評詩文,都是大手筆,底蘊厚實,可讀性強,是我本人比較喜歡的那類文章。他是一個學理工的技術工作者,卻有如此文采,讓我對精博這位后來者,更是由衷佩服。
不久,讀了他的《石話試說》,就在上面留言:“老師此文縱橫論“石頭”,翻出許多新意!能否再發揮一下,把石與玉說一說”。此時,我剛從西寧市區的玉器商場買了塊昆侖玉回來,作為手信送給夫人。我對玉的了解,知之甚少,買的那塊玉是否物有所值,一直存疑,才會有此之言。沙老師很快回復:“謝謝陳教師的鼓勵!我匱乏玉方面的知識,先學習一段,再看能否試為之。”
半月之后,沙老師果然奉獻一篇不同凡響的《玉與石》,其中標出“人立人格,石重石性,玉貴玉德”之句,贏得博友們一片叫好!。
7月底,我寫了一篇《3G時代:無線寬帶上網的體驗》,其中提到下周到北京看兒子。第二天上午,收到沙老師的短信消息:“陳老師您好!知您近日將來京,很高興。需要我在京為您做點什么的話,請聯系。”還告知我聯系的手機號,真實姓名,住址等。我回復短消息,表示感謝,并說有需要會聯系。其實只是禮貌性的回應,此時并沒有一定見面的打算,一是我不想隨便麻煩別人,二是對北京比較熟悉,吃住都安排在兒子的校園內,比較方便妥當。
(二)緣分
三天后,沙燕(潘東暉)老師《難報恩師》系列的第一篇登出后,文章情真意切,讓我們知道,沙老師還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進入清華的學子。細讀全文,發現文中提及,中學就讀于“湘北某國營農場的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就在歷史上屈原懷沙沉江的那塊地方”。我不禁好奇,留言問:“你讀的中學是汨羅農場中學?”得到肯定回答后,我則通過后臺向沙老師通報了我姑丈的姓名,問是否相識。結果讓我驚喜萬分,不僅相識,而且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緣分,曾是他父輩的同事與同室!當晚,沙老師徹夜難眠,寫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難報師恩:我的恩師之二----紅燭春蠶黃子賢》。此時,我則將到與沙老師見面打算,列入到北京后必定完成的行程。
30年前,沙老師曾托我姑姑幫助購買了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千零一夜》,至今還在家中書柜珍藏。
(三)緣會
赴京的途中和到達以后,我們都以網絡或手機短信的方式保持聯系。沙燕(潘東暉)先生則為我們的見面認真做準備:在京郊開會提前返回,告訴我乘車的路線,還提前預訂宴請的酒樓。而我這邊,由于兒子工作很忙,要遷就他的時間來安排我們的行程,但開頭兩天一直無法落實,直到7號晚上才最后確定,見面時間定于9號上午(周日)9點多。很不應該的是,偏偏那天上午招待所門口沒有了等客的出租車,我要走出偌大個校園,才能打到車,而司機又走錯路,繞多了一個非常堵車的路口,讓沙老師在路邊等了近一個小時。還有,原本沙老師是邀我與夫人、兒子一起相聚,但兒子加班不好請假,夫人與她中學同學約好見面的時間,又因故推遲到同一個上午。最后變成我單獨一個人去了,總覺得辜負主人的一片盛情!
沙老師領著我到了他的家,他夫人也早已在等候。夫婦倆熱情接待我。中午到酒樓進餐。直到下午3點多才告別。我們聊了很多,特別是潘夫人到北京之前,也是在學校工作,還是與我同一類的學校,更增添了許多共同的話題。這次見面,進一步了解了沙燕(潘東暉)老師的許多情況,他自己也已經在《難報師恩》系列中有所講述。我只向各位交代幾點自己的印象。
其實,讀沙老師的博客時,就感覺他是個非常謙遜的人,對待網上的博友也是如此,博友的留言,他大多都認真地回復。見面以后知道,我與他相比,除了年齡上長兩年,可以算唯一的“優勢”外,其他方面:學歷、技術職稱、行政職務、學術成就等,他都比我高出好幾個檔次。交談中,他的態度始終是那樣的謙恭、虛心,讓我非常感動,更感覺到他是一位很有內涵的朋友。
他自己也不諱言,最大的長處是就認真,夫人也給予同樣的評價。他在博客上的表現已經充分證明這一點。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亦是如此。見面前一天,就發來短信問:“不知更海兄吸煙否?喜歡什么牌子?酒呢?盼告!”我回復:“不抽煙、不喝酒,只喝點茶和咖啡”。到了他家發現,客廳里擺著潘夫人從廣東帶回來的整套茶具,潮汕人喝功夫茶那種,還有水果(桃子)。就差沒有把茶藝館表演的那“十八般武藝”都學來。大家一起喝茶,期間,還特為我沖了一杯咖啡,剛開包的,似乎是為了招待我而專門準備的。我真感到有點盛情難卻。中午吃飯時,預定的是一個既做湘菜又做粵菜、檔次較高的酒樓,點的菜,也是粵菜加湘菜,還特別交代不要放辣椒。這是他做事的認真,更是做人的真誠!
記得沙老師在《父愛如風》中,簡略地談到自己家庭婚姻生活的執著與不幸。這次見到了潘夫人,知道他們兩人都是畢業于我姑丈任教過的那所中學,屬上下差一屆的同學。潘夫人也是恢復高考后考上大學,畢業于湖南大學數學力學系,一位才女。他們現在共有一男一女,都已經大學或研究生畢業。沙老師還領我逐個參觀了他們的書房、自己與兒女們的臥室。我分明感覺到,他們現在與兒女們同住一起,其樂融融!我曾將此次見面時為他們夫婦拍的這張相片,第一時間通過短消息向好友群發送。很快收到多位男、女博友的回復,一致贊美:潘夫人,真漂亮!我想,苦盡甘來,這也是蒼天對沙燕(潘東暉)老師的眷顧與恩賜吧!
還想起沙老師博客上一首《熏風輕輕地叩打著窗欞》,結尾兩句:
不知我這片雨打霜浸的楓葉
是否洇紅過你少女的夢境
——那其中浪漫的故事,只能由沙老師自己來講述。我們,只有真誠的祝福!
(四)緣悟
沙老師和夫人都一再說,我們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潘夫人還說,我們兩人,年齡相近,某些經歷相似、興趣愛好相同、為人處世態度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才會有這么多共同語言,相見非常投緣。回來后,我一直在想:緣為何物?今天,人們都喜歡講緣,覓緣,盼緣!緣,既俗又玄,讓人捉摸不定,有人干脆無奈地感嘆:緣來緣去緣如水!
兒子知道我要在北京與一位博友見面,問:是男是女?我說是男的。他不以為然說,這就沒有什么值得興奮和驚喜的了。后來又給我講,在交友網站上,這種找到有點關系的人,很普通,還介紹一番網絡世界“六度空間關系”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包括奧巴馬、比爾·蓋茨)。我想,兒子說的并不是沒有道理,這也許就是兩代人在網絡時代追求上的差異吧。年輕人玩的就是心跳!喜歡的是過把癮。而我們,更需要的是真誠:真誠地對生活、對事業、對自己、對他人,——包括對現實物理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的朋友。我與沙老師都曾以自己的真誠,走過了人生很長的一段 ,也會以同樣的真誠,走完人生后面的路程。真誠,才能將緣化作情。否則,無誠之緣,緣來緣去,最終也會流失,甚至異化。朋友的相會總是短暫的,我們更愿意將這段網絡偶遇的奇緣,化作心中溫暖長存的真誠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