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紅梅,一名國學(xué)禮儀的愛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讀詩五分鐘,生活如詩般美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詩經(jīng)》。今天的詩叫《葛藟》
國風(fēng)·王風(fēng)·葛藟
先秦:佚名
綿綿葛藟(lěi),在河之滸。終遠(yuàn)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綿綿葛藟,在河之涘(sì)。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有(yòu)。
綿綿葛藟,在河之漘(chún)。終遠兄弟,謂他人昆。謂他人昆,亦莫我聞。
關(guān)于《葛藟》這首詩,大家普遍接受南宋朱熹《詩經(jīng)集傳》的解釋:“世衰民散,有去其鄉(xiāng)里、家族而流離失所者,作此詩以自嘆。”也就是說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流浪者的個人經(jīng)歷與感受,這是一首孤苦無依的流民之歌。
延綿不斷的葛藤啊,生長在河水的堤岸邊。既然遠離了我的親兄弟,就得喊叫他人做伯父。雖然稱呼他人為伯父,他卻一點兒也不把我照顧。
延綿不斷的葛藤啊,生長在河水的堤岸邊。既然遠離了我的親兄弟,就得喊叫別人做大媽。雖然稱呼別人為大媽,她卻一點兒也不對我親善。
延綿不斷的葛藤啊,生長在河水的堤岸邊。既然遠離了我的親兄弟,就得喊叫他人做大哥。雖然稱呼他人為大哥,他卻一點兒也不將我體恤。
這首詩以河邊生長的葛藟起興,葛藟是藤類植物,它的枝蔓牽連綿延。詩人見到葛藟枝葉茂盛,相互牽連,綿延生長,而自己竟流落異鄉(xiāng),遠離親人,無依無靠。相形之下,竟不如葛藟之有所依護。
為什么詩的作者有如此強烈的感覺呢?后面幾句揭示了答案。流浪異鄉(xiāng)后,在處境艱難,非常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即便厚著臉皮,尊事別人為父、為母、為兄,也未能博得人家的一絲憐憫,得不到絲毫援助。
短短三章,反復(fù)詠嘆,道盡了流浪者的孤寂和凄苦,讓人心酸。?
即使尊事別人為父母兄長,別人也不幫忙,為什么人們?nèi)绱藷o情呢?元代劉玉汝說:“其所以然者,或以世道衰而情義薄,或以家蕩析而財力微。”(《詩纘緒·卷五》)他給出了兩種解釋,一是可能是世風(fēng)日下,人情薄惡,人們少了同情心;二是可能大家同罹于難,家家財力微薄,自顧不暇,無力幫助別人。后一種解釋,顯得有些牽強。即便各家財力微薄,難道就不肯盡一點心力去幫助特別需要幫助的人嗎?這與《谷風(fēng)》中所說的“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誦讀這首詩,讓人在同情這位流浪者的同時,也免不了對世情冷漠慨嘆不已。在這首詩里,流民的人生固然是個悲劇,可放眼來看,世風(fēng)日下,人情惡薄,難道不更是社會的悲劇嗎?我們是否能感受到主人公內(nèi)心真摯沉痛的訴說和呼喚中,又能否感受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與抗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