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段情而引起的人生崩盤
曾經(jīng)認識一位比我大幾歲的姐姐,在那個北國之地可算是個傳奇。
與她認識,是著因為業(yè)務往來的關(guān)系。初次相見,是在我們公司,她徑直到我辦公室找我,卻見她容貌姣好,妝容精致,衣著考究,一雙11公分的高跟鞋在光滑照人的瓷磚地面上毫不打滑,說的話又厲害又精準,沒有任何地拖泥帶水,直達目的。
后來,就慢慢地來往多了起來,而后,她也逐漸敞開心扉,我們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在交往中我也發(fā)現(xiàn),在她精明能干的背后,隱約帶著幾絲戾氣,對她的現(xiàn)狀似乎頗有怨恨。言談之間,對于她的第一任丈夫仍是割舍不下,情感上似乎從未遠離。因此,在接續(xù)而后的幾次婚姻中,難免次次與第一任前夫相比較,自然,有比較就有傷害,后來的幾次婚姻,都維系沒有多長時間就土崩瓦解了。
有時候她也自嘲:“不知為何,就是放不下他。”可是,再怎么樣的放不下,那個他也已經(jīng)另有嬌妻愛兒,無論如何,生活已經(jīng)把她與他遠遠地割舍開來。
不知為何,回到南方一年了,也時常不經(jīng)意中想起這位姐姐,偶然通個話,發(fā)個微信問好,了解近況,卻發(fā)現(xiàn)她是愈來愈不如從前了。
為什么因為那些已經(jīng)遠行的愛情而影響自己的余生呢?
人這一輩子,愛而不得的人事物多而又多,誰能保證,你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你可以努力去追求,可以為之不顧一切,可是,有些東西,不是努力了就可以得到,不是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獲的。倒不如及時放下,調(diào)轉(zhuǎn)方向,從容轉(zhuǎn)身更好。不要讓自己因為一些愛而不得的人、事、物而導致余生崩盤,潰不成軍,節(jié)節(jié)敗退。
為什么女人要愛得這么地孤注一擲呢?
02 ? ?放下了就是放下了
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
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這首詩是正當壯年的梁啟超在異國他鄉(xiāng)見到芳華正茂、活潑熱情的何惠珍之后特意為何惠珍所寫的。
初見之時,何惠珍就主動在飯局上擔任梁啟超的翻譯,落落大方,準確貼切,讓不懂英語的梁瞬間跨越語言障礙,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席間,何惠珍頗為活躍,她廣博的學識,不凡的談吐,尤其是她對梁啟超著述的熟稔,讓梁啟超及在座的眾人對她刮目相看,特別是梁啟超,更是生出紅顏知己之感。
因為相知,所以相戀
異鄉(xiāng)的孤獨和思想的共通很快讓兩人的感情超越“兄妹”,梁啟超曾在日記里說自己“愈益思念惠珍,終久不能寐,心頭小鹿,忽上忽落,自顧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
他已經(jīng)有妻子,卻第一次動了納妾的念頭,何惠珍也并不計較名分,梁啟超自信滿滿地寫信回家,以為一向賢惠的妻子李蕙仙會應允。
但怎么可能呢?世間能有幾個女子能甘愿和別人分享丈夫?即使是有的,也或者不得已,也或者是不在乎,可是李蕙仙兩條都不占——她是京兆府尹的女兒,禮部尚書的堂妹,娘家對梁啟超有知遇之恩;同時,她善于持家能干,在婆家地位卓著,用不著勉強自己接受任何不喜歡的局面,所以,她不留余地地拒絕了梁啟超。
所以,梁啟超和何惠珍注定無法在一起。
怎么辦呢?
為了愛情和全世界決裂嗎?梁啟超不是徐志摩,除了愛情和詩意他更心有家國;何惠珍也不是陸小曼,她也有自己喜歡的女子教育事業(yè)。兩人發(fā)乎情止乎禮,梁啟超甚至將何惠珍送的折扇轉(zhuǎn)交妻子李蕙仙保存,半年后,他回國,這段感情告一段落。
并非不思念。
與何惠珍的相遇相知是梁啟超前所未有的感情經(jīng)歷,她的仗義、修養(yǎng)、風度以及20歲的青春氣息都讓他難忘,他寫過不少詩表達對她的思念和無奈:
人天去住兩無期,啼決年芳每自疑;
多少壯懷都未了,又添遺恨到峨眉。
并非不想見。
梁啟超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時,何惠珍從檀香山來北京,但他只在總長的客廳里招待,禮貌而克制,她也端起距離,悻悻而返;李蕙仙病逝后,何惠珍再次趕來,梁啟超依舊有禮有節(jié),唯獨沒有親密,何惠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先生責備他,怎么能“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我沒有查到梁啟超的回復。
或許在梁啟超看來,此時人生已至秋暮,見了又怎樣,吃頓飯又怎樣,人生自有軌跡,有些錯過,一次就是永遠。
世人都說梁啟超是“三拒”何惠珍,贊他是真君子,唯我看到的是那男子下狠心拒絕時的無奈、被拒的那女子心里的悲哀。
愛而不得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傷?
對于梁啟超而言,不管是不想愛,還是不能愛,本質(zhì)上都是不夠愛。
而對于何惠珍,無論是如何的愛而不得,終究是已經(jīng)努力過,并且為此苦苦掙扎尋求,堅持了那么多年的遙望等候,相思入骨,并為之勇敢追求,到最后,得不得到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愛過并努力過,對于這段感情,也算是圓滿了。
沒有查到何惠珍后來如何,但是,既然沒有后來,那么就是已經(jīng)放下過。多年的執(zhí)念一旦放下,那么,就是真的放下了。沒有片言只語的記載,是不是就能說明從此各自安好了?
03 ? ?放下?不喜歡了?
回回看到“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這段話時,忍不住就心生嗟嘆,這份短暫的愛情,對于張愛玲而言,好像是耗盡了她全部的力氣與情感一般。
那樣高傲的一個女子啊,平常是俾睨眾生、孤傲冷艷、眉目之間盡是清冷的張愛玲平日里何嘗會把那些尋常人等放在眼底,可是,唯獨遇見了胡蘭成,那些傲氣倏然毫無蹤影,剩下的只是千般柔情,萬般牽掛。
為何會如此?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胡蘭成是懂張愛玲的,懂她貴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貴優(yōu)雅,也懂她因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時行樂的思想,懂她享盡繁華背后的孤獨,懂她夜深人靜時的寂寞。
僅僅這一個“懂得”,也許就是張愛玲愛上胡蘭成的最大原因。
其實細細想來,張愛玲本身就不是一個世俗之人,她不以塵世的價值觀去品評一個人。她沒有什么政治觀念,只是把胡蘭成當作一個懂她的男人,不是汪偽政府的漢奸;對于胡蘭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長地久的事。她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也許她只在乎胡蘭成當下對她的愛,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
所以,到后來,在看到胡蘭成還與其它幾名女子糾纏的時候,因為愛的緣故,還是不忍拒絕那份潛意識里的胡蘭成帶來的溫暖。
因此,總是為胡蘭成的濫情絕情找各樣的借口,所以,她在《小團圓》里寫下了如此的一段話:“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這樣的低到塵埃里的愛情,對于彼時的張愛玲來說,也是極為痛苦與難舍的吧,痛苦的是,那樣高傲的女子,卻在明知如此濫情的男人面前低下了頭;難舍的是,那時那刻,能進入她心底深處的,唯一能懂得的就是這胡蘭成。
很多自己無法決斷的感情,形勢已經(jīng)迫使你做了最佳選擇,且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身邊的才是最好的,夠得著的才是正確的。
可是,當張愛玲到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她那樣努力的付出,卻換不來胡蘭成的回頭,捂不熱胡蘭成的心時,1947年6月,她就毅然決然地寄去一封決絕信:我已經(jīng)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jīng)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jīng)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qū)懶艁恚乙嗍遣豢吹牧恕?/p>
從1944年到1947年,時間僅過三年,而這三年里,張愛玲歷經(jīng)的失望比期望更多。所以,她就這么寫下了: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失望。
但是,是否是真的放棄胡蘭成,其實不一定吧,因為,那之后,張愛玲的寫作就進入了低潮期,甚至她自己也說:“我枯萎了”。
這樣的放棄,明是放棄,實際仍是沒完全的放下吧。因為對張愛玲而言,她對于胡蘭成的愛,已經(jīng)耗盡全部的氣力了。因為有愛,才會有期待,所以縱使失望,也是一種幸福,雖然這種幸福有點痛。很多時候,她對胡蘭成的寬容忍讓,多少都帶點強求,所以,即使到最后因徹底失望而說放棄,其實仍沒有完全的放棄,那份情,仍在心底深處,逐漸滋生出一種因愛而不得而帶來的戾氣。
但是其實,如果張愛玲能對愛情少幾分強求,心底會少幾分戾氣,那么,她的余生或許也能多幾分順遂。
04 ? ?適時放下,從容轉(zhuǎn)身
喧囂人世 ,總會遇到有些遺憾的事,總會碰見有些難忘的人,也總有些看不見的風景,學會舍棄、學會放下,心寬的人不會太為“得不到”意難平。
有些人注定就只能和你有僅有一個交叉點,此后余生,再無糾纏。不學會放下種種心事,累的終究是自己。不要去琢磨對方有沒有愛不愛自己,或是深不深愛、能不能愛的諸如此類的心思。
很多自己無法決斷明擇的感情,其實生活的軌跡已經(jīng)給你做了最佳的選擇,且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在身邊的才是最好的,能夠得著的才是正確的。
懂放棄和會堅持同樣重要
因為那些愛而不得而去拼命努力強求的人,時間一長,難免會心生怨氣,從而讓自己帶上戾氣,然而,要知道,太多的戾氣會驅(qū)散生活的和氣,也會改變生活的軌跡。
試著用你能力許可的范圍內(nèi),用你最舒服的方式,一點點接近自己的既定目標;真做不到,也要及時調(diào)整方向,學會停止,懂得放棄。
讓自己承認并且接納那些得不到的,放棄那些無用功,及時止損,把自己人生的牌打得輕松些,擁有過程已足矣,輸贏可以不那么重要,也是生活的必修課。
拋開過往,放下那些已經(jīng)努力過但爭取不來的,不必要非得頭撞南墻才回頭的,除去一切因愛而不得、求而不來所滋生的戾氣,學會安安靜靜地、和和氣氣地生活,普普通通的日子盡管給不了轟轟烈烈的答案,但是,時光自有積少成多的力量,在某個轉(zhuǎn)角就給出驚喜。
試著換個方向,找到自己的長板,不在那些短板上瞎用力。有些時候,那些短板,真是我們費盡心思也得不來的,不如放過自己,放過生活,才能活出開心自在如意的人生。
愿我們能溫柔地對待生活,同時,也被人生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