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齊受阻起風雷,荊楚塵揚戰鼓催。
屈子今身無覓處,龍舟擊水把魂追。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物簡介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故定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詩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