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將迎來“決戰年”,力爭年底前所有市縣全部接入國家級信息平臺。屆時,一個人在全國買過幾套房,只要進行過登記,就有望依法查詢。截至2016年底,全國335個地市州盟、2808個縣市區旗已經開始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400萬本、不動產登記證明1300萬份,全國全面實現了“發新停舊”。(第一財經日報3月31日)
所有地方房源都要接入國家平臺,這是一次全盤數據的大整合,從而不僅使各地的相關部門清楚地知道全國的市場成交總量,也會使國家層面對市場的區域性變化了如指掌。盡管各地的市場總處不停地變化之中,但相應的大數據整合技術,依然會使各種變化呈現出相應的趨勢性提示,這種來自于宏觀的反映,也會使社會各方都處于時時透明狀態,對于科學調控房價來說是個前提性的基礎支撐。
近些年來,房價調控已進行了多輪,其間也產生過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壽命”并不長,往往是剛開始發揮一些極積的政策作用,但瞬間就又陷入四面楚歌,而產生的那些作用,也隨之被一片漲聲淹沒。政策總在推陳出新,但房價也總在屢創新高,一輪接一輪,房價在總在前面領跑,政策總在卷起的塵土里面跟隨,這似乎是一種無法打破的神話,也仿佛是一種無法超越領跑者的尷尬。
客觀地說,這并不是因為調控政策出臺的太被動,也不是因為調控政策出臺的太草率,更不是因為調控政策出臺的太短視,而根本的問題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調控政策都是一種無奈的“摸著石頭過河”。因為房地產市場總在不停地變化,而每一次變化并不能馬上就能反應在國家的調控數據平臺上,因為缺少大數據的貫通,各地的數據都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由此產生的時間差,就會使調控政策產生某種影像失真,而這樣靠“摸著石頭過河”給出的調控政策,當然就會在“水土不服”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這而次國土部表示,所有地方房源都要接入國家平臺,這是一次數據大動脈的貫通。在市場調控中,不怕市場的變化有多么復雜,而就怕不能掌握變化的脈搏,以往靠無奈的“懸絲診脈”,雖然也能起以一定的效果,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這是多少年來市場調控的共識,若要使調控政策及調控方式拿捏得恰到好處,就必須要有大數據的時時支撐,但這需要將“懸絲診脈”變為“懷中攬月”,而“將所有地方房源都要接入國家平臺”,其實就是將各地方各自為政的“月亮”納入了統一的“觀象臺”。
然而,將所有地方房源接入國家平臺,并不應當僅僅是為了服務于房價調控這樣的單一先項,它的宏觀意義還應當是更加深遠的。因為國家各種政策的制定,都依賴于科學完整的大數據支撐,有什么樣的數據支撐,就應當出臺什么樣的政策矩陣,而不是相反的“命題作文”,這是科學施政的使然,而且,國家政策矩陣的形成,有著跨界的交融性,往往是“你中我,我中有你”。
因此,從國家諸多重大決策制定考量方面來說,“將所有地方房源接入國家平臺”還只是宏觀信息的“單面畫像”,它還不能包容更多的需要,所以,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入更多的相關信息含量,比如,招標部分、審批部分、未建部分、甚至還有未進市場的爛尾樓部分,只有將諸如此類的相關信息都納入到國家平臺,才能為全國的房價調控給出完整透明的“全息畫像”,而這也是國家出臺更多科學決策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