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巨大的呼吸”
然而,只是在相對的意義上它是絕對的,因為它必須給進一步的絕對完美留出空間,以便在接下來的活躍期達到卓越的更高標準 - 正如一朵完美的花必須不再作為一朵完美的花并且死去,為了長成完美的果實 - 如果允許用某種愛爾蘭式的表達方式。
秘密教義教導萬物、世界以及原子的漸進式發展;并且這種令人驚嘆的發展既沒有可想象的開始,也沒有可想象的結束。我們的“宇宙”只是無限多宇宙中的一個,它們都是“自然規律之子”,因為相互關聯在萬象的大宇宙鏈中,每一個都與其前身具有效力關系,并且成為其后繼者的因。
宇宙的出現和消失被描繪成“偉大的氣息”的呼出和吸入,是永恒的,作為運動,是絕對性的三個面向之一 ——抽象空間和持續時間是另外兩個。
當“偉大的呼吸”被投射時,它被稱為神圣的氣息,被認為是不可知的神 - 唯一的存在的呼吸 - 它呼出思想,就像它一樣,成為了宇宙。(見“揭開伊西斯神秘的面紗”)當神圣的呼吸再次被激發時,宇宙也會消失在“偉大母親”的懷中,隨后“裹在她看不見的長袍中”入睡。
(b)
由“那個是亦不是”表示偉大的呼吸本身,我們只能稱它為絕對存在,但是不能按照我們的想象描繪成我們可以區分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存在。三個時期 - 現在、過去和未來——是具有神秘教義的哲學中的復合時間;因為三者只是現象層面的復合數,但在本體領域,沒有抽象效力。
正如經文所說:“過去的時間是現在,未來也是,雖然它還沒有出現,但仍然是 ”;根據Prasanga Madhayamika(中觀應成派——中觀哲學)學說的一條準則,他們的教義自脫離了純粹的秘傳學派后就被人們所熟知了。
*見準格爾的《Mani Kumbum》,也可查閱瓦西里夫的《佛陀》,第327、357頁等。
簡言之,我們對持續時間和時間的概念,都是我們的感覺根據聯想法則衍生出來的。這與人類的知識的相對性密不可分,除了在個人自我的體驗中,它們不可能存在,并且當它的進化進程程驅散了現象存在的幻覺時就會喪失。
例如,什么是時間?只是我們意識狀態的全景式更迭?用大師的話說,“我很煩惱不得不用這三個笨拙的詞——過去、現在和未來——主觀整體的客觀階段的,糟糕的概念,它們就像用斧頭進行精細雕刻一樣不適合用于這個重要意義?!?一個人必須學習獲得真諦,以免容易成為約定俗成\世俗諦的犧牲品——這是一條哲學公理。*
7.
存在的原因已被消除(a);曾經可見的,現在不可見的,安息在永恒的非存在中,唯一的存在(b)。
(a)
“存在的原因”不僅指科學已知的物理原因,而且指形而上學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存在的欲望,這是因緣和幻覺的結果。
這種對有感生命的渴望在原子到太陽的一切事物中都表現出來,是一種神圣思想推進到客觀存在之中的映像,成為宇宙本應存在的法則。根據隱秘的教導,這種假想的欲望以及所有存在的真正原因,永遠都是隱藏的,它的第一次的放射能是最完整的抽象思想可以想象的。這些抽象概念必然被假定為物質宇宙的起因將自己呈現給感官和智力;它們是本性的次要的從屬能力,他們被人格化,被每個時代的普通大眾崇拜為上帝和眾神。無緣無故構想任何事是不可能的;試圖這樣做會令人頭腦一片空白。
譯注:
Sva-samvedana:
自省,自覺;神秘地被認為是自我分析的反映。最高和最純粹的知識形式,因為本質上是對精神自我的直覺知識。因此,它是勝義的同義詞?!斑_到絕對完美的狀態,沒有真諦、自我分析意識(Svasamvedana),就沒有極樂,而僅僅是熄滅(七個永恒)。因此,放在太陽灼熱光線下的鐵球會被加熱,但不會感受到或欣賞到溫暖,而一個人會感受到(SD 1:53-4)。
Svasamvedana在佛教哲學中是指一種意識的自我反思性。 [1]最初是由Mahasamghika和Sautrantika學校持有的認知理論,而Sarvastivada - Vaibhasika學校反對它。這個想法得到了印度哲學家迪格納加的著名辯護,是印度大乘思想和藏傳佛教的重要教義術語。
———————————————————————————————————————
*用更清楚的話來說:“為了了解慣性認知,或者說是‘錯覺的起源’”,一個人必須獲得真正的自我覺性,Paramartha(真諦)是梵文術語Sva-samvedana(自省,自知)的同義詞,或者說是“ 自我分析的反映”。在瑜伽阿闍黎和中觀學派之間對“Paramartha”含義的解釋存在著差異。然而,二者都無法解釋這種表達的真實而真正的深奧感覺。更多資料,請參閱Sloka 9號。
存在與不存在
當我們試圖追溯因果鏈時,這實際上是心靈最終必須達到的狀態,但是科學和宗教都比所需要的更快地跳入這種空白狀態;因為他們忽略了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這是物質具體化的唯一可想象的原因。這些抽象概念隨著接近我們的存在層面變得越來越具體,通過將形而上學轉化為物理現象的過程,直到它們最終以物質宇宙的形式出現,類似于蒸汽凝結成水,而水可以凍結成冰。
(b)
永恒的非存在的概念,那是唯一的存在,對于那些不記得我們把存在的觀念局限在了,我們當下的存在意識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悖論;使其成為特定的,而不是通用的詞語。
一個未出生的嬰兒是否會認為我們接受這個術語必然會限制它的存在的概念,以類似的方法,限制只有自己知道的有關在子宮內的生命的概念;他會努力向它的意識表達出生后(它的死亡)的生命概念,它會,在缺乏材料繼續下去,以及缺乏理解這些數據的能力的情況下,可能把生命表述為“非存在即真實存在”。
我們的情況是,唯一的存在既是所有實體的本體,它必然是構成現象的基礎, 并給予它們所具有的任何現實的幻影,而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悟性或智力去認識這些幻影。分散在一噸含金石英物質中的不可觸及的金原子,礦工的肉眼可能無法察覺,然而他知道它們不僅在那里而且它們獨一無二的賦予石英石任何可估的價值;金與石英的這種關系可能會模糊地反映出本體與現象的關系。但礦工知道黃金在從石英中提取出來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而普通的凡人無法對事物的真實性形成任何概念與幻覺區分開,幻覺遮蔽事物的真實情況且將真實性隱藏在其中。
獨立的發起者,這位擁有無數代前輩積累的豐富知識的啟蒙者,將“當馬之眼”引向幻覺無法影響的事物本質。正是在這里,與十二緣起(Nidanas)和四圣諦有關的密教哲學的教義變得最為重要;但它們是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