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對電視劇的好壞是沒有概念的,打開電視機,隨便找臺,想看哪個就看哪個。不管有沒有前面的劇情,不管最終有沒有看到最終結局,好像都沒什么影響。只是因為那時有時間又剛好很無聊,但越來越長大,想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僅僅能抽出的空閑時間便不再想浪費在演技不過關劇情不過關的電視劇上了。
近兩年美劇英劇韓劇日劇日漸火熱,網絡信息的發達是一個方面,劇集的質量才是吸引更多觀眾的主要原因。
電視劇究竟是什么,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不是既定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美預測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接下來將會遭遇什么。《權力的游戲》在這方面起到了了一個優秀的模范作用,雖然整部劇的劇情是完全架空于時代的,但喬治·馬丁賦予了這個時代完整的意義,每一個人物都鮮活的存在著,在這個戰爭肆虐、信仰沖突、善惡并存的世界里,沒有人是生活的主角,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永遠有超出倫理信仰之外的事情帶給你精神上的震撼。它逼迫你去思考去接受,你不能設定只能跟隨。
大部分國產劇是沒有這種所謂意料之外的,看兩分鐘你就能大概猜出整部劇情在講什么,情節走向和圓滿結局可以說盡在掌握之中。大概是導演編劇們也厭煩了這種中國式發展的電視劇了,越來越多的小說被搬上熒幕,先不說拍攝好壞,起碼在劇情設置上不那么狗血了。在我看來,劇情設置合理與否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類似中學寫作文時老師教的,如果你的一篇作文一共五個段落,抽取其中任何一個段落都不影響全文,那這一段可謂非常沒有必要了,即便是議論文中的舉例說明,也要起到一個缺了這一段論點便不那么充分的作用。同理可得,如果一部電視劇拍上個幾十集,不說少一集,少個四五集都不能影響觀眾的觀看,那這四五集還有必要看嗎。
除卻劇情,演技差是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演員也是一個職業,行業內總有個能力高低之分,不像班級里可以靠分數排個一二三四,演技是一個沒有評判標準的項目,全靠觀眾眼睛,但有一點又像班級里的事情,專業不好你就努力學啊,還沒學好就不要著急接活啊,干嘛出來禍害別人呢。演員是要去演繹人生百態的,沒有哪個人活的像是個木偶,只會對著熒幕搬弄方程式卻不會靈活解題,呈現出一副死氣沉沉惺惺作態的樣子只當觀眾是傻子。你演繹的那個人有靈魂有姿態,可以卑微可以胸懷天下,但是他/她不一定非要和教科書里寫的一樣,面對悲痛一定要大哭,眼淚鼻涕一把;遇到喜歡的人就要害羞忸怩。他/她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人,那么要呈現出的就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
粉絲效應也是影響電視劇發展整體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追星,我一直秉承著喜歡但不要盲目的原則。《親愛的翻譯官》播出時恰逢我喜歡黃軒,那么作為一名粉絲,追劇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任務。每天等著更新追劇,在網上刷話題加熱度還要表揚贊美。我堅持了一個星期,但是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即便是對愛豆的崇拜和熱愛也阻擋不了我對那尷尬劇情的嫌棄了。看起來我是一個不合格的粉絲,但自吹自擂的講,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粉絲理智的做法,我喜歡你,可以是你的人格魅力、素質修養,我喜歡你不意味著我一定要去追劇看綜藝買每一本你上的雜志看每一個采訪你的視頻。如果粉絲效應的影響力不那么大,那么會有更多的導演制片人將主要心思花費在電視劇本身而不是演員身上。
以我淺顯的認識,只能分析出這些問題,更深層次的體質社會政治等等方面的因素我并不能詳細描述,但僅代表普通觀眾就足夠了,更希望國產劇能夠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