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沒說完,用逗號;
話說完了,用句號;
表示疑問,用問號;
表示感嘆,用嘆號。
個人以為,這應該是標點符號的雙基(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了。但是,我第一行結尾是用分號,可顯然我話還沒說完,于是我們又得學習“分號”的用法。因此,隨著我們的表達欲望同荷爾蒙一路走高,我們對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逐漸信手拈來。
你以為眾標點小廝出來混跡百年就這點江湖三腳貓?
以引號為例,句號放在后引號里面還是外面你完全懂了?聽說這里涉及了完全引用和不完全引用、意引和直引等問題。很簡單?但在我的筆下,句號小姐常常臉蛋緋紅、怯生生地低眉垂眼搓弄著自己的衣角,因她對自己該站在后引號先生的左邊還是右邊顯得毫無主意,那手足無措的嬌滴真令人生疼。
不過,和菜頭對感嘆號倒是感慨萬千。前日,他寫了篇文章《請正確地使用感嘆號》,此文緣于他合作方的一個小朋友在通信里頻繁出現“!”,他終于忍無可忍,對其采取了“中年人”式的發飆,且以文駁斥對方竟將感嘆號當句號用,可見事態之嚴重。
怎么會沒有區別呢?感嘆號根本就是標點符號里的異類好嗎?它就是最早的表情符好嗎?
和菜頭是個禿子。---陳述事實,不帶任何情感。
和菜頭是個禿子?---表示疑問,沒有情感偏向。
和菜頭是個禿子!---表示強烈地陳述一個事實。
和菜頭是個禿子?!---表示難以置信的震驚。
和菜頭是個禿子!!!---表示用擴音器向人群呼喊,歡天喜地。
通篇文章讀來不時令人啞然失笑。總之,他的重點在于“淡定點好嗎?不用嘆號會讓你顯得更加含蓄穩重平易近人喲”。
然后,他回顧了自己多年前的總結:
喜歡逗號結尾的人散漫,喜歡句號結尾的人堅定,喜歡嘆號結尾的人幼稚,喜歡無標點結尾的人灑脫,喜歡省略號結尾的人性欲過強。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回之:
如此想來,我用這由幾個句號組成的山寨省略號作日常表達已達數年。隨著我的成長,它硬生生地擠兌了語氣詞,是這樣的: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哦——太腦殘?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呢——太矯情?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啊——太張揚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哈——太幼稚?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喲——太輕浮?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太嚴肅?
這篇實在太搞笑了。。。——很好很到位,平易近人意味深長余音繞梁。。。”
如果你不幸被和菜頭那陳年總結中槍了,沒關系,正如他高調的簽名檔所言“請你相信我: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當然,也如我在《喧鬧的孤獨》中所言,在簡書正式撰文決不用“。。。”。
因為,
在世人看來,
“。。。”,
猶如傳統水墨展里,
那赫然出現的少女漫畫;
也似古典音樂會中,
那冷不防鉆出的六弦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