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T
我討厭雞湯,討厭那些所謂大道理的雞湯。
《論語》曾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想必所有人都知道這句話意思。做人得謙遜,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老師。可是,孔子可沒說,三人行,必有我學生,每個人都能將大道理。
室友一直和我說著他表弟,從室友話中可以聽出,他老弟屬于富二代,不務正業,還敗家。每一次他與他父母打完電話,總是咬牙切齒,告訴我,他都教育他老弟多少遍了,可就是不聽。該敗家還敗家。我一臉疑惑,你還教育?怎么教育的啊?他告訴我,每次回去,告訴他老弟學習多么重要。還給舉了一大堆的例子,就想讓他明白,人得努力,不能吃喝享樂,得有目標。承認室友說的道理都對。可是,真的挺假。
男生追女生會有很多誤區,其中有一條就是,如果女生來了大姨媽,男生最無用且招人煩的就是告訴女生。多喝熱水。多么情深意切的關心啊,可是然并卵。因為表面上的”說“誰都能,關鍵你得做啊,一大堆的關心蜜語,真趕不上一杯懷中熱牛奶。
室友教育他老弟就如此,用著一大堆官話,套話。道理大家都懂,我想只要三觀正,誰都能說出來。蜜吃多了會無味,何況道理聽多呢?也如同經常在朋友圈或者什么看到”泥沙中的大道理“”你應該XX的活“”做人要XX“實話說。我俗人一個,我想聽實在的,你人生多高雅?你做到多少?你的完成比任何都有說服力。
好吧,可能我太急躁,太個人化,可是多少人頂著良言逆耳的大旗,說著自己都沒做到的“大道理”。“雞湯”還是那碗“雞湯”,“雞”還是那只”雞“,只不過,不一樣的配方,換了一種味道...可是我真的喝不下去。請你不必再端出來。
春節回家,最開心的就是一家人終于可以放下手頭的忙事,長輩小輩的,齊聚一堂。然而,總有那么點煩人的插曲。一是工作好壞,工資多少,對象問題?第二就是“餐桌教育”。“和導員相處的怎么樣?”“送點禮啊”“工作多打聽領導喜歡啥?” 。每次聽到這些。我就后悔出門應該偷偷帶個耳塞。小時候讀《丑小鴨》,老師說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是金子總會發光。挖掘自己的潛能。長大后,我們又聽到一個所謂的“”道理":你得會怕馬屁。我開始想我是否能用”人格分裂“這個詞
我想我懂人情世故,而不是圓滑世故。我想我會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夸夸其談。
把真理一遍又一遍的推崇,對不起,這碗湯我不喝!把歪理化身人生的大道理,對不起,這碗湯我不喝!我想看到有人搬起大石頭砸了這口鍋,告訴我們”雞湯“你得自己熬。但你要懂道理,而不是造作。你要懂人情,而非”圓滑“。
???簡單點,點”喜歡“的方式簡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