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旦睜眼看清了世界,就很難再閉上眼睛繼續做夢。
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么努力,終究還是某些事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會爭取的時候。
我現在想做的就是經歷人這一生該經歷的,一環都不想缺少,包括這三次成長。我不想自己連努力都沒努力,就懷疑世界、抱怨世界。就像是有些人他沒有站在過一定的高度沒有擁有過很多的錢財,就說自己淡泊名利對錢財不看重。且說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確實覺得這種生活方式適合他,并且很舒服。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你不打倒他你可能就會被淘汰,因為現實就是這么殘酷。21世紀不適合陶淵明,沒有隱居生活,有這些生活的都是那些大佬們,他們疲于奔命,累了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度過余生。
況且你還是得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買學區房買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還是羨慕那些日子過的有滋有味的人,在隧道里看到GTR飆到200多碼時你也會想:什么時候我也能有一輛;你羨慕別人在北上廣隨隨便便就買了套房而自己也只能在小城市勉強買了房 ….心口不一,這樣的人恐怕沒有資格說淡泊名利吧。
當我們看世界的時候,總是以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認為所觀察的一切如此全面而正確卻忘記了最大的盲點,其實是站在中心的自己。
過去游戲、無效的社交占滿了我的大部分生活,而每次總是在歡愉之后后悔自己怎么沒有控制住,一心想著改變身體卻不老實重復著無聊的生活。長期以往發現周圍的人群鮮有改變,自己也隨波逐流,心里變的扭曲,對自己發火胸腔里,充滿了憤怒無法發泄怎么辦。那時不懂事最可愛的爸爸媽媽變成了我情緒的發泄口,當然我們一家現在是其樂融融噠OAO
王小波也說過:“人的一切憤怒,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要么承認自己無能,要么努力去拼。我無法忍受那樣的生活,我選擇了后者選擇去改變。
世界不完美但是我們還擁有選擇和改變的能力。
如今,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于幾年前比真的變了很多,這和我有沒有變好或更懂事沒有關系。這個年齡就應該這樣,只是我看路邊的景色太美,停留了一段時間,現在趕上來,還不晚…
和同學朋友喝酒、吃飯、吹天吹地,也許會耽誤自己學習、健身的時間。但在一周內或一天里排除1-2小時不那么高效的時間,對身心也是極有幫助的。它使身心得到放松,相反的會使我在孤獨中在寫作中更容易獲得力量。交往是一種釋放獨處,是一種積蓄。從年輕時代開始學會保持自身的平衡,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而如今,則像是一杯溫吞的白開水握在手里會溫暖但不強烈,晾在那里熱度也只會慢慢消退,不會驟降。這是我揣摩許久的狀態中。途耗費的時間精力無數,但還好“挺”過來了
這是改變后的自我。
新到一個環境,結交一些朋友,一開始不用把朋友想的那么多功能,一定要人品高大上三觀一致并且關系一直這么好下去。個人覺得能聊得來就是王道。晚上一起在宿舍扯扯過去、現在、未來,或者下午約個籃球約操場,一起跑步。如果要求你的朋友什么都要與你一起,你們都會活得很累。不要總是想這個世界存在不需要磨合就滿足你幾合一需求的摯友,那種人要慢慢來、慢慢熟悉之后才會找到。而且是人都要想放松的時候,做一個別人和你在一起不緊張隨和友善的玩樂好搭檔,這很重要啊。
愿意接受別人作為一個凡人的缺點,學習別人有而自己缺失的優點,“三人行必有我師”。別人對你的批評自己私下里要好好反思,不要因為別人的語言或說話方式不當而否認其正確性。有些事自己深陷其中,看不出自己已經無法自拔。現在這個年紀不會有討厭的人有也是極少數,是那種情商感人的、不會與人交往的,但我會仔細觀察他與我們相處不來卻看見他與別人相處的很愉快。那我就會琢磨其中的原因,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反思,以使自己以后不會犯錯,或者歸結于他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在人際交往中,我能從任何人身上學到點東西。另一方面,在獨處時能有效的消化。
能接受孤獨的本質,但同樣我們也可以擁抱熱情的人生。
如果我們不刻意去選擇自己要過什么樣的人生,就會跟著其他的腳步混沌度日。
路要自己走,多的是路上時不時會多出來一些人,他們會陪伴你走一段路程。
你要做的就是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感謝他們出現在你的生命里。這兩個詞一直存在于我微信的個人簽名中。
Cherish and Gratitude
一個人,之所以跟其他人不一樣,不是因為他的外表和穿著,而是他的獨特的思想和見解。是他的大腦。
1.?高度掌握自己的時間。
2.?愿意嘗試,不在乎結果。
3.?當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揮霍自己時間的勇氣。
Ra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