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屬于繼承自View的自定義控件。
效果圖如下:
1.靜態繪制粘性控件
粘性控件由兩個點和中間的貝塞爾曲線組成。效果圖如下:
分析圖如下:
總體來說:粘性控件兩個小圓點之間的區域使用貝塞爾曲線繪制,貝塞爾曲線有三個點,起始點,終點和控制點。第一條貝塞爾曲線起始點為固定圓的上半圓弧水平切點,第二條貝塞爾曲線的起始點為固定圓下半圓弧水平方向的切點。兩條貝塞爾曲線的終點和控制點起始狀態的位置如圖所示。終點為拖拽圓上下半圓弧水平方向的切點,控制點是圓心連線的中點。后面動態繪制時,兩條貝塞爾曲線的終點和控制點是隨著拖拽圓的移動而改變的,這是后話。
1)在onDraw()中繪制兩個小圓點:
2) 繪制貝塞爾曲線,使用Path類
首先確定貝塞爾曲線的起始點,終點坐標。如下圖分析所示:
分別獲得了兩條貝塞爾曲線三個點的坐標,首先把起點,終點封裝起來,避免用錯。
開始繪制貝塞爾曲線,使用Path類,具體用法代碼中已注釋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貝塞爾曲線是一個閉合的曲線,如果只有兩個點,它會自動連接起點和終點,因此我們畫第二條貝塞爾曲線時,直接把第二條的終點和第一條的終點連接起來,將4個點逆時針連接,lineTo(x,y)是畫連線的意思,將曲線終點連接到(x,y) moveTo(x,y)是直接跳到(x,y)
此時,靜態的拖拽小圓點已經繪制完成,明天更新動態拖拽小紅點的內容。
2、繪制動態拖拽小紅點
原理:根據手指在屏幕上的觸摸點和MOVE事件,更改drag圓的圓心坐標,根據圓心坐標和斜率求出繪制貝塞爾曲線需要的5個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拖拽的過程中,這5個點是一直隨著dragCenter的變化而變化的。
如圖所示:
如圖所示:5個點分別是
1.controlPoint控制點? 2.stickyPointp[0],dragPoint[0]第一條貝塞爾曲線的起點和終點。3.dragPoint[1],stickyPoint[1] 第二條貝塞爾曲線的起點和終點。
那么怎么樣求出這5個點呢? 一步步來
1、 controlPoint 兩圓圓心連線的黃金分割點。根據兩圓圓心坐標和比例0.618求出該點坐標
2.求出斜率
3.根據斜率求出4個點
代碼如下:
根據dragCenter的改變,動態求出5個點之后,就可以動態的繪制貝塞爾曲線,我們需要在onTouchEvent中,把Down 和Move 事件下獲得手指移動的坐標,作為dragCenter的坐標,并且每次進行onToucheEvent時,都要對畫面進行重繪。每次重繪都會更新點坐標,完成拖拽行為在屏幕上的實現。
onTouchEvent()代碼的實現:
此時,效果如下:
可以看到,手指點到的位置,與dragCenter稍微有點偏移,這是因為獲取的是點相對于屏幕的x,y坐標,而StatusBar 占了畫布一點距離。因此,我們需要把畫布整體往上偏移即可。
canvas.translate(0, -GeometryUtil.getStatusBarHeight(getResources()));
一些優化:(為什么每次傳入值,屏幕上的值就可以動態的變化呢,這是因為在onTounchEvent
中調用了invalidate()重繪界面)
優化1.固定圓的半徑隨著兩圓之間的距離變大,而不斷的變小。到達一定的距離后就消失不見。
首先解決stickyRadius隨著兩圓之間的距離變大而不斷變小。
代碼如下:在onDraw()中,每次重繪界面都會改變stickyRadius值
然后解決,拖拽到一定程度時,中間連接的部分斷掉,固定圓消失。
首先設置一個boolean isDragOut = true;
在onTouchEvent()中,拖拽的過程中,即MOVE事件中,判斷兩圓圓心的距離是否大于設定的最大值,這里是200,如果大,則將isDragOut = false;在onDraw()中 不再繪制貝塞爾曲線和固定圓部分,代碼如下:
onDraw()中
優化2.手松開時拖拽圓的優化。
分幾種情況
1.手松開時,已經拖拽出了最大范圍,此時拖拽圓回去。
2.手松開時,沒有拖拽出最大范圍,此時拖拽圓以動畫的形式彈回去
3.手松開時,沒有拖拽出最大范圍,但曾經拖拽出最大范圍過,直接回去,不用動畫的狀態彈回去
代碼如下
至此,自定義View暫時告一段落,等我把谷歌市場和華為市場兩個項目寫完,再繼續更新一些比較難的自定義View的博客,參考Hencoder的公眾號,做一些現在比較常用的自定義View。
今年的計劃基本上是這樣:
1.谷歌市場 2.華為市場 3.java數據結構和算法? java編程思想 學完了Android中的東西,就開始學習后端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