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某校微電子行業的研究生近一個月,產教融合的那種,而且屬于學校新辦的那種異地研究院,導師不常駐,屬于散養狀態。除了上課,沒有任何的指導,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這一個月除了按部就班的學習之外,更多了考慮了未來要怎么辦。
讀研究生其實就兩個目標,學歷和工作。如果還要精簡的話,那就是工作,我沒有科研志向,讀研就是能夠更好的工作。為什么非要精簡到一個呢?是為了確定當二者沖突時的優先級問題,沒錯他們兩者可能存在沖突。
關于學歷和工作,都得想好相關的準備措施。
關于工作相關的措施相對好準備,因為目標可以很明確。在招聘網站上找到自己有意向的崗位,上面需要的工作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加分項都能夠輕松的獲得。根據招聘信息,列出自己的 to do list,準備好自己的簡歷模型,然后一項一項的完成,一項一項的往自己的簡歷上添加信息。只要肯花時間,下功夫,我相信研究生階段肯定能夠交出一份合格甚至是優秀的簡歷,工作問題也自然能夠解決。
對我而言,目前讓我比較恐懼的是學歷問題。為什么恐懼呢,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我是產教融合,也就意味著我的畢業設計課題與我的實習以及我的企業導師相關。由于是雙導師制度,又是身在企業,這就有兩點是變量。第一,導師是否負責,負責的導師可能會對你的畢業論文關心,并給與相應的指導和幫助,。第二,你的畢業論文內容是否夠格能讓你畢業,這個變量也是最讓我擔心的,因為一個跟一個博士師兄聊天時他說我們專業因為這個問題掛了相當一部分的師兄師姐。
為什么畢業論文會不夠格呢,因為在企業實習可能就是做一些簡單事情,或者不簡單卻很平常的工作。這會導致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畢業論文沒有創新點,科研是不會重復造輪子的,沒有創新點,論文就會很難通過。這兩個變量可能會導致最嚴重的問題,畢不了業。其實這是一個產教融合的一個矛盾,產教融合就是為公司輸出更多可用人才,能夠滿足工作要求就行,不一定非要創新,創新應該是做科研的要求。將一個對科研人的要求加在一個致力于掌握工作技能的人身上,這會導致產教融合的學生,寫會不出具有創新點的論文而畢不了業。
恐懼歸恐懼,能怎么辦呢?我唯一能想到有效辦法,就是等待。把握能把握的,努力迎接未知的,專注當下,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