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霧中迷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們永遠無法還原真正的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歷史都是虛假的。
近期《我的前半生》可謂是占盡眼球,但是與此同時還有一部與之平分秋色的電視劇,那就是《大將軍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這部電視劇收獲了不俗的口碑與評分,自開播以來便圈粉無數,豆瓣評分達 8.3 分,尤其是吳秀波、于和偉、王勁松等一眾演員的精湛表演獲大量網友點贊。
和以往的三國劇不同,這部戲把視角對準了曹魏,讓人們看到了楊修、荀彧、崔琰、鐘繇等魏國名臣的風貌,當然還有那個被掩埋在三國光環下的司馬懿。
經過《三國演義》的反復轟炸,在通俗文化的世界中,“三國” 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劉備、諸葛亮、曹操、孫權和周瑜的,而司馬懿這個最終的勝利者反而是默默無名。
提到司馬懿,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空城計,他的人設也就是諸葛亮數次北伐中的手下敗將。而站在司馬懿的視角重新敘述三國故事,這應該是銀幕上的第一次。
這可以算是司馬懿的翻案之作,《軍師聯盟》把司馬懿作為中心人物,并在史實基礎上大膽塑造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司馬懿形象,在吳秀波的演繹下這個人物顯得英明神武。
身逢亂世與暴政,司馬懿的出場謹小慎微甚至猥瑣怯懦,他在曹操面前卑躬屈膝,甚至于為了逃避出仕而自斷雙腿。
隨著曹操打敗袁紹,司馬懿腿傷痊愈,無所托辭,終于投入曹丕麾下作為謀臣。
在世子之爭中,楊修為幫助自己效力的曹植奪得世子之位,不惜殺死守門將領。而司馬懿則建議曹丕不爭輸贏,只爭對錯。同時,司馬懿還是個妻管嚴,被夫人揪耳朵,一起蕩秋千賞月。
不過這真的是歷史上的那個司馬懿嗎?難怪有人認為《軍師聯盟》是在洗白司馬懿。
司馬懿是以什么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的?除了西晉奠基人外,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腹黑和陰謀家,在劇中吳秀波那個逆天般鷹視狼顧的形神皆備讓觀眾無比入戲。
人們常常說不要將歷史人物臉譜化,但是世人對司馬懿的評價還真不算是丑化,這就是一個極具城府和隱忍的人,絕不會像《軍師聯盟》中那樣正氣凜然。
在私德上,司馬懿薄情寡義,劇中司馬懿張春華情比金堅,《晉書》中就專門寫到,當張春華探望病中的司馬懿時,被司馬懿當著小妾面大罵 “老物可憎”,以至張春華差點自殺。
而在公德上更是虛偽諂媚玩弄權術,高平陵事變的血腥殘忍是根本無法洗白的事實。
人們通常會將歷史人物分為三類:
一種是名垂千古、正義凜然,他們是絕對的正面人物,像諸葛亮、文天祥、岳飛;
一種是毀譽參半的爭議人物,他們有過輝煌,但也有污點,例如李鴻章、張居正、曹操;
最后一種則是絕對的反面人物,即便他們是歷史的勝者,但人們依舊對之十分鄙視,因為他們所展現的是虛偽、殘忍、欺騙、背叛等人性的弱點,毫無疑問,司馬懿就屬于這最后一類人。
其實,在這三類人中,最有探討價值的通常是那些毀譽參半的奸雄,在他們的身上你能看到人性的掙扎和矛盾,以及那個徘徊于正義和邪惡之間的灰色地帶。
所以,近些年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歷史學界,我們都更傾向于拋棄非黑即白,去接受人性的復雜。
但是,這并不代表人們可以接受絕對的黑暗,雖然司馬懿熱實際早在民間興起,并且伴隨那套成功學和厚黑學的說辭。
在網絡上搜索司馬懿,就會跳出無數本成功學讀物,無非是彰顯司馬懿的裝病示弱扮豬吃老虎,隱忍不發一擊即中這些可以現代化的權謀,以及無原則無底線的手段。
在他們的世界中,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正義、友情、恩義都是笑話。
當然,有人也會辯解道,他們厭惡偽君子,寧愿選擇司馬懿這樣的真小人,更何況所謂的君臣、朝廷,不過是儒家的迂腐說辭,司馬懿就是那個打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真我的個體。
這樣的說法其實相當荒謬,他們不知道司馬懿以及西晉,才是中國歷史上充斥著虛偽仁義道德的黑暗時代,而真正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正是被司馬昭所殺害的嵇康。
或許有些人會說電視劇不過是娛樂,沒必要小題大做。但是就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正是反映出他們內心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和幾千年前的人一樣會面臨著各種選擇,在理想與現實,道義和金錢之間。
司馬懿之所以會被熱捧,也是由于當下有一部分人受到成功學和厚黑學的影響,極度推崇這種功利的方式,這才是值得人們所警惕的。
他們認為只要隱忍和腹黑,就一定會獲得成功,并將這類毒雞湯運用到生活中,在辦公室里搞斗爭,唯利益至上,視朋友為棋子。
歷史是霧中迷景,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們永遠無法還原真正的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歷史都是虛假的。
也許在短期內它會混淆,會黑白顛倒,但放在整個人類的維度中歷史其實是相對公正的,甚至是超越成敗的。司馬懿是西晉的創始人,是勝利者,但在中國歷史中推崇的卻是諸葛亮、嵇康等。
歷史變遷如過眼煙云,很多事情會改變君臣、王朝,甚至是民族與國家。今日人們敬仰他們不是因為其忠于君主,而是因為他們忠于內心的良知,而這正是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
這也就不難理解《軍師聯盟》中,為何編劇要美化司馬懿。因為如果將真實的司馬懿呈現出來,就不會引來如此多的關注。
換而言之,人們喜歡的還是那個被美化的司馬懿,而不是歷史上的司馬懿。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市場中,《軍師聯盟》依舊可以算是一部精品了。
這是一部群戲,和主角司馬懿相比,曹操、荀彧、楊修等配角毫不遜色。尤其是那場曹操與荀彧的 “決別”,可謂高手過招,暗流洶涌,酣暢淋漓。
荀彧質問曹操:“我們共同起誓永為漢臣,可是今日的明公還是漢臣嗎?司空不夠、丞相不夠、魏公不夠、大王也不夠…… 明公到底想要什么?”
人們之所以喜歡看電視劇,其實是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的完美投射。
而在《軍師聯盟》中那個最讓我動容的反而是荀彧,每個人在生活的沉浮中,猶如滄海一粟,可是人們依舊可以去選擇堅守內心。
借劇里一句臺詞表達:
這萬古長夜之中,哪怕是有一盞微光,也會讓你身不由己追隨這光明,至死方休。
微博:@新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