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的文字水準當然是及格的,但就內容而言,情欲に満ちた男子家庭教師の不成功に逆襲する,稍顯無聊。
X瓣評分6.1吧。
既然如此,我就不講內容,直接進入主題了。
主題就是沒有主題。
蒲松齡講了直隸巨家,連姓都沒給。
直隸巨家多了去了。
考據黨無從施展平生所學。
不過,如果按蒲松齡打工的畢家水準來要求,可能巨家也沒幾個。
畢家分家時,每房分的地是按千畝為單位的。
可憐的小蒲分家時只分到了二十畝。
以前我在讀書筆記中計算過,養活一家人的底線是要五十畝。
從文中也可以看出一些蒲松齡工作環境的影子。
首先,巨家教育投入肯花錢,設有私家學館,并為教師提供住宿?!凹{贄館之”。
宿舍管理嚴格,晚上是要鎖門的,“扃閉儼然”。
其次,教師至少要求有秀才文憑,且“課業良勤,淹洽非下士”。
蒲松齡和他的小伙伴們大多當過塾師,水平自然都不低,否則大家不會是朋友。
比蒲松齡水平低的秀才肯定很多,塾師估計也是他們的一個出路,但去“巨家”應聘恐怕很難得到offer。
第三,秀才塾師和巨家的階級地位相差懸殊,基本上是不能通婚的。準確地說是巨家之女不能下嫁,但秀才之妹可以高攀。妹子的流動是單向的。
而胡氏冒然向巨家求親則明顯是失禮,違背當時社會準則的。即使胡氏說:“胡亦世族,何遽不如先生?”也不行。
從結果看,蒲松齡對此是認同的。
額外說一下蒲松齡的朋友張篤慶張老師幾次婚姻對象的家庭條件都貌似要比張篤慶高些。
這是因為張篤慶的曾祖父做過總理,有光環加分。
第四,當巨家與家庭教師產生糾紛時,顯然是沒有法律途徑加以解決的,比的是誰的拳頭大。可以看出胡氏盡管來勢洶洶,氣勢很盛,卻很難對巨家產生實質性傷害,所以最終妥協并做出了重大犧牲。
要么巨家在處理糾紛上非常有底氣,要么巨家是個爆發戶,還沒有公檢法的家族資源,總之巨家除了用自己少許雇工組織起來應對外,沒有額外找官方庇護或尋求其他支持。
在蒲松齡時代鄉村糾紛估計當事雙方都會是能少和官方打交道就盡量少打交道。
想來他們對官方是否會秉公執法是否會廉潔執法是否會效率執法都持懷疑態度。
這個我們今天也依舊能輕松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