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今天來分享的是一個地道的吃貨。
關 于 “小 爺”
一個廣告圈的文藝吃貨
“小爺”姓曹,承德人,“小爺”是朋友們對他的稱呼。據說當年也是叱咤風云的搖滾文藝青年。關于文青的那段,實話講,我是沒趕上。見他第一面,以為他是個油膩的,四五十歲的胡同串子。熟悉一點才知道,他比我還晚個幾年。
“小爺”是個地道的吃貨,和他吃過幾次飯,此僚不僅會吃,飯量也是驚人。“會吃會喝,能吃能喝”八個字送給他名副其實。據說,今年春節在準老婆家里,和老丈人一齊喝美了。但是飯量也把丈母娘嚇一跳,生怕他吃撐著。最后這句,是我猜的。因為每回一起吃飯,他準能嚇到我。
“小爺”對自己的點評也毫不客氣:“老曹,男,30歲……以上都是廢話。在高中那個最叛逆的年齡段,混跡于地下搖滾圈兒,某硬核樂隊鼓手。大學只身來到北京,畢業后留在北京 。摻和過兩年主流娛樂圈,也混過幾年民謠圈。最終敗給了現實,為了糊口,搖身挺進廣告圈兒,自此成為了一枚職業化班兒B。”
這篇文章是他特意為《人間煙火氣》寫的,在剛讀到的時候,我淚流不止。去年他們家老爺子過世,字里行間能清楚的感受到老曹對自家老爺子的追憶和深情。
ps:文中所有配圖,都是小爺自己親手做的菜肴,??
不知道,這篇文章你讀了會有什么感受,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陪“小爺”一起聊聊,他都能看到~
于五味 品人生
“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并非有意感傷,但每每與人聊到此事,便總能回憶起那股子土腥味兒。
如果說文字傳承著人類的文明,那么灶臺一定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不可取代見證者之一。可以想見,古時人類由最初的野外聚堆,點火燒烤食物的場面,到現在用電氣化炊具完成食物制作,人類灶臺的發展經過了多么漫長的時期,經受了多少巨大的變化。
人說,一天結束,回家的路上,難免會有想要繞路的時候,但這并不適用于年過30的我,而這,全歸功于一個吃貨的本能。
黃口之年的我,并沒有執迷于收集干脆面里的水滸卡,也沒有沉醉“镚兒廳兒”拍拳皇。而是飛奔回家,搬個小板凳兒,欣欣然的坐在院子里,看著廚房里那個靈活的胖老太太揮舞著菜刀、炒勺…后來是爺爺、再然后是爸媽。
那時候我家在山上,有一個大院子,廚房其實就是院子東南角單獨搭的一個很簡單的小屋。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廚房的活物還是很多的。在角落伺機而動的小耗子,也許還有細長多足的蚰蜒……但從不見有蟑螂出現。南側的窗戶下面是用黃土和麻盤的一口灶,上面一口無論多大的“鯤”都能一鍋燉下的陳年老鍋,就是那口承載過無數美食的老鍋,建立了我與廚房之間的羈絆,也練就了我的刁鉆嗅覺和挑剔的味覺。
再后來房子老了,我也從黃口小兒長成翩翩少年。那年恰逢初二的暑假,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目送走了老房、老院兒,迎來了更寬敞的前后院兒和一棟帶露臺的兩層小樓。現在想想,爺們兒也是在市中心住過“山居別墅”的人!這之后,我便在父親只言片語的指導中,正式握起菜刀,顛起大勺。
承蒙“灶王爺”和“廚神”照顧,我的廚藝在一眾好友中,還算站得住腳,但多年獨自一人的北漂生活,七成的外賣、兩成的飯店、半成的不吃。偶爾的一次下廚,靠著照片拍的還算過得去,30歲之前,我一直把做飯當做炫耀的一種手段。
直到2019年春節,因為自己的任性,鬧小脾氣,應付完最后幾道菜以后,即使父親不遺余力的夸獎,努力逗笑所有人,最終因為我的不成熟,一席本應歡聲笑語的家宴,也草草的不歡而散。哪成想,這也是我與父親的最后一次把酒言歡。
如今,我已正式踏出而立之年,我也明白了“自己可以假裝年輕,但也畢竟在慢慢長大”的道理,慢慢的我開始珍惜與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尤其是下廚的時候,更是細細的感受每一味調料的味道,再沒有機械化的有啥做啥,而是為每個人準備一道適合的菜品。不再為了拍照炫耀時的虛榮,而是去體會布好最后一道菜,全家一起端起酒杯的幸福感。
幻境再美終是夢,珍惜眼前始為真。
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幸會有緣人。
感謝人生有很多無聊的時間,
因為無聊才會胡思亂想,
因為無聊才有時間思考。
人生百味,咸淡要有,酸甜苦辣也要有,
無論是美食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在這亦正亦反,亦淡亦咸之間。
嘗到過所有滋味,才不枉此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