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去年底今年初大婚,我準備了一份禮物,今天終于安排寄送了出去。
作為一個“資深”畫者,每一幅作品就跟自己兒女似的對待。
畫之前,情緒要醞釀到位,畫之時,情感要灌注其中,畫之后要審視欣賞一段時日。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我不喜歡留著自己的“兒女”。父母之愛子女,則為其計長遠。我喜歡把它們“嫁”出去,只有給到懂得欣賞它的人家里,才稍微心安點。
以前看過一些文章,老一輩的畫家說,現在社會太浮躁了,辦個畫展,看的人不到幾分鐘就看完一堆畫,都是拍照就走過,沒有多少人真正以虔誠之心、虔誠姿態,停留下來,好好去與一幅畫“交流”。
殊不知畫家為了完成一幅畫,需要耗費多少時間精力和心血,才將最好的作品呈現到人們的眼前。
所以,有一次看到有人跪在一幅畫面前長達半小時,淚流滿面,這位老前輩不由感慨萬千。
畫了大畫之后,我對這方面的感觸尤其的深刻。
有多少人能停一下匆忙的腳步,靜靜的觀賞一幅畫?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可以看趙少昂的作品看到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喊關門了還不肯走?
當然,話說回來,能夠讓人駐足的作品,首先要值得人們去看。如果不值得,哪怕你虔誠地在它面前面畫,也毫無意義。
畫家要完成的修行,在于傾盡所有,畫出具有時代價值可以跨越時間的有靈魂和生命力的作品。
而普通的人們,則需要好好珍視自己的藝術文明,不要讓文明被迫擠進“非遺保護”里如此的窘迫、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