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語文(上冊)
第16課
《赤壁賦》教學案
[教材解析]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里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歷的十六日,名詞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聲
2.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
(三)深入研讀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游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游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啟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鑒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著通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了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啟發。
《登泰山記》教學案
教學目標:
1 . 與文本對話,體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
2. 熟讀文本,積累古文言知識,背誦課文。
3. 領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
一、名句泰山
誰能說出與泰山有關的名句、俗語等?
1、有眼不識泰山。
2、泰山壓頂不彎腰。
3、人心齊,泰山移。
4、岱宗乃宗岳也,山莫大于之,史莫古于之。
5、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
6、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7、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8、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泰山之高: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泰山之重:山脈綿亙100余公里,盤臥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泰山文化: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
泰山傳奇:泰山,“五岳之首”,自古以來是一座神奇的山。傳說泰山為盤古開天辟地后其頭顱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中國自古崇拜泰山,歷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進行封禪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來此游歷,許多詩文佳作。
《登泰山記》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力作,享譽中國文壇200余年。讓我們一起走入文本,看一看,究竟姚鼐為什么登泰山?
二、文中泰山
1.糾正字音
2.解決疑難的句子,積累文言知識點
三、自然泰山
請用語言描述兩幅的畫面,及描寫方法。
1泰山夕照
“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描繪了一幅夕陽暈染的泰山美景。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一下子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夕陽向泰安城、汶水、徂徠山灑下的金色的余輝,美艷如畫,如此停留在半山腰到的云霧,像一條舞動的飄帶靈動而又飄逸。。(擬人、比喻、動靜結合)
2泰山日出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jiàng hào)駁色,而皆若僂(lǚ)。”
描繪了一幅泰山日出瑰麗的景象。腳下都是云霧彌漫,下面的幾十個山峰看著就像骰子似的。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比喻、排比、擬人,色彩詞匯,動靜結合、正面側面結合)
3泰山冬景的特點
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
是為了美景嗎?美景雖有,只是信手幾筆,占據的篇幅不多。
四、文化泰山(為了文化嗎?)
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姚鼐為了文化嗎?
“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些內容都是簡筆、略寫,只提了一下名字而已。反倒是作者重視路上的時刻,雖然已經模糊或有些缺失的古老石刻。可見,姚鼐不重大家重視的宗教等泰山固有文化,反倒喜歡比人不關注、不重視的石碑石刻,與眾不同的選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 與文本對話,體味文字中流淌的景、情。
2. 熟讀文本,積累古文言知識,背誦課文。
3. 領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用意。
一、名句泰山
二、文中泰山
三、自然泰山
四、文化泰山(為了文化嗎?)
五、精神泰山
1.結合背景材料,他為什么登泰山?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歲考中舉人后,經過五次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歲第六次應禮部試,才中進士,授庶吉士。
乾隆三十一年(1766)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后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四庫全書》成,鼐借病侍親為名歸里,不入仕途,時年44歲。
自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從提供的資料中你是否能找到矛盾之處?
明確:借病侍親和他的行為矛盾,從他的登山路徑選擇,登泰山日子的選擇可以找到端倪。
2為什么選擇特殊的路徑登泰山?
這是作者筆墨比較多的地方。
姚鼐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古長城”、“三谷”、“環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
“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
他選擇了與眾不同,不同尋常之路。
登山之路,“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東谷是人們常常選擇的,但是姚鼐從中谷入,然后從西谷登山。
他選擇了與眾不同,不同尋常之路。
“道中迷霧冰滑,磴(dèng)幾不可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余。”
登山過程,迷霧冰滑,七千多的臺階,異常艱難, 足見泰山之高,更能看到作者沒有什么疾病。
3為什么在特殊的日子登泰山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文章交代登泰山的時間為1774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二十九看日出。那一年,農歷十二月沒有三十,就是我們說的除夕夜。除夕,是中國人非常看重的節日。不管因為什么在外漂泊,那一天都會想辦法回家團聚。姚鼐為什么要選擇在年底登泰山呢?
有人說,因為作者有意選擇冬天,和他人不同;冬天之景有特殊處;冬天人少等等;有人說他從京師回鄉(安徽桐城)途中經過泰安邀約其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一起登泰山的,臨時起意,或者有意經過。
除夕夜,如果侍親緊急,怎么會沒有回家,卻特意跑來找朋友登泰山看日出。
綜合以上資料,作者疾病侍親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姚鼐自己的話中看到。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否則,不如“從容進退,庶(或許)免恥辱之在咎已爾”。
他不愿意再留在這樣的官場,和政見不和者為伍,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再難得來的一切都放棄了。只想從容進退,免于恥辱。
我們看到他內心的煎熬,看到他登泰山的過程始終在用自己的種種行為,表明著自己的選擇,與眾不同的選擇。
4為什么選擇讓朱孝純同游?
王文治與姚鼐、朱孝純,三人同為密友。徐珂《清俾類鈔·師友類·姚朱王相契》:“姚姬傳在京師,與遼東朱孝純子潁、丹徒王文治夢樓最相契。一日,天寒微雪,偕過黑窯廠,置酒縱談,詠歌擊節,旁若無人。明日,盛傳都下。”姚鼐、王文治、朱孝純黑窯廠雅集,當是乾隆十九年(1754)冬。這時,三人尚無功名,清狂縱酒,跌宕激越。
次年中秋夜,姚鼐、王文治、朱孝純三人又在黑窯廠附近的陶然亭賞月,姚鼐、朱孝純、王文治均有詩記錄此事。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寫下名篇《登泰山記》,兩年后朱孝純出任兩淮鹽運使,創辦揚州梅花書院,邀姚鼐擔任山長。此時,王文治亦從云南辭官歸里,卜居鎮江。黑窯廠雅集后的二十年,姚鼐、王文治、朱孝純三人重聚江南。
如此辭官的矛盾糾結中,姚鼐通過登泰山看日出 ,和好友相聚,獲得了療愈,獲得了重生。
泰山在姚鼐心中,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tūn。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六、詩詞泰山
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情感:
這首詩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宋代·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情感:
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戰亂不息,被占區人民處在金人統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卻非但不圖恢復,還對主張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壓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擊。這對于一個志在恢復的愛國者來說,不能不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表明自己的志節和操守;不追求個人榮利,表明隱居鄉里的心跡;表明詞人和餞行者陳端仁的情誼深厚,彼此都不忍離別之情。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唐代〕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情感:
新陳代謝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發展的規律。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應當多考慮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國家民族做出應有的貢獻;果如是,則雖死猶生,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