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讀了樊登讀書會《親密關系》的前半段,親密的關系一般經歷四個階段,月暈階段,幻滅階段,內省階段,啟示階段。
最開始的月暈階段,雙方都會不由自主放大對方的優點,拼命想要證實對方就是那個正確的人。就像是月亮周圍的月暈也被以為是月亮的一部分,一樣光亮,皎潔。我們每個人在找尋的那個人,都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曾有的缺憾,想要找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者自己期望父母成為的人。
但是這種光芒是暫時的,虛幻的,不可能持久。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會逐漸消散,回復本質,完美對象破裂,進入幻滅階段。
第二階段,幻滅階段。
戀愛的時候,雙方都拼命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而熟悉之后,肯定就逐漸懈怠,露出本來面目。畢竟是一天24小時要朝夕相處的人,要一直相處一輩子的,時刻緊繃著誰也做不到。而人無完人,一旦接觸到愛人無意中流露的真實一面,很多人都會或多或少有點失望。
這個時候,我們肯定會想要改變對方,或者至少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不滿。對方也會因此對我們產生幻滅。這個時候,一般會出現怎樣的偏差行為呢?
1.故意引起注意,比如撒嬌,或者大吵大鬧。就像是小孩想要引起父母注意,也會是故意調皮或者哭泣一樣。
2.權力斗爭,對于對方的安排或者建議,不管好壞,一律心生反感。或者試圖想要改造對方,用語言或行為迫使對方屈服。
3.報復心理,讓對方倒霉反倒讓你感覺沾沾自喜,比如摔對方真愛的物品或者故意說一些刺傷對方的話。
4.自我放逐,破罐子破摔,不管對方說什么,一概不理論,不反抗,認為自己就這樣,好不了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似乎也有類似的認知過程。相信,每一個帶著父母期待出生的孩子,小的時候都是父母的驕傲。哪怕他一腳踢你臉上,一泡尿撒在你身上,你也只會覺得是天資聰穎的象征,認為自己家的是神童,至少比自己小時候厲害。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必須被迫接受現實,他可能只是一個跟我們一樣普通都人,沒有天賦異稟。這個時候,幻滅出現。有很多父母用憤怒的形勢表達失望。為什么呢?憤怒讓我們解脫,讓我們覺得充滿力量,而摔摔東西,發發脾氣,可比認真思考和解決問題難多了。而且,發發脾氣短期看起來是有一定效果的,就被更頻繁使用,孰知無意中我們又給孩子造成我們自己曾經咬牙切齒痛恨的缺憾。不知不覺間,我們就變成了我們曾經痛恨的逃避的人。
如何應對幻滅呢?需要內省,請看下節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