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完成統一大業的大秦帝國走過了第十一個年頭,帝國的創造者秦始皇嬴政,在巡視天下的路途中,病逝在沙丘宮。
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帝國就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起義。兩年后,來自沛縣的一個小混混,帶著一幫東拼西湊起來的義軍,攻入咸陽,秦朝滅亡。
秦朝從統一到建立,僅僅存在了十五年零四十七天,就二世而亡。而秦始皇去世時,年僅四十九歲,如果上天再給他三十年時間,他會讓大秦帝國變成什么樣呢?
也許秦始皇的去世,正好保住了他“千古一帝”的英名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太多的前期很支棱,英明神武的不要不要的,后期昏聵不堪,把帝國帶向下鋪路的帝王了。
這其中最出名的兩個皇帝,就是漢武帝劉徹和唐玄宗李隆基了。這兩位大佬,都是與秦始皇齊名的帝王,早年牛得一逼,將帝國功業推向巔峰。
但是晚年特別拉跨,寵信奸佞,導致帝國的軍隊在對外作戰時,屢次失敗。在內政上,漢武帝晚年造成“巫蠱之禍”,險些動搖帝國根本,幸虧及時止損,保住了大漢強盛的底子。
唐玄宗就沒有漢武帝這么幸運了,晚年搶兒子媳婦,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過度信任安祿山。引發“安史之亂”,將大唐王朝從巔峰推到了低谷,唐朝從此皇權衰落,內亂不斷。
因為有漢武帝、唐玄宗的經驗教訓,有不少人認為秦始皇、唐太宗這些明君,能夠保住一世英名,要感謝老天爺讓他們活得短。要是真的再多給三十年,指不定會晚節不保啊!
有了這些后輩活得久的經驗,如果上天再給秦始皇三十年,他有很大可能成為漢武帝、唐玄宗的前輩。
因為對方術長生的追求,心思歹毒的太監、晚節不保的大臣,秦始皇身邊一個不缺,夜路走多了難免撞見鬼,千古一帝也是人啊!
秦始皇時期,治理天下的政治舉措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最重要的一項措施是推行全國上下一盤棋的大一統政策。這其中包括: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度量衡,焚詩書、坑術士,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這是古代首次從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等方面,全國推行統一的制度,奠定了我國大一統思想的基礎。這也是秦亡以后,我國古代能夠經常出現大一統的強盛王朝的基礎。
除推行大一統之外,秦始皇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北修長城,內修馳道,南修靈渠,筑阿房宮,建驪山皇陵。儼然把全國搞成了一個大工地,老秦是全國最大的項目經理。
在軍事上,秦始皇一方面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國內的安全。從大秦帝國統一之后,秦始皇在南北兩個方向,投入了將近百萬大軍,北卻匈奴,南服百越。
在安定內部上,秦始皇采用了兩套手段,一手對六國貴族進行遷徙,遷離故土,有的遷到隴西,有的遷到關中守皇陵,原則就是南邊的遷到北邊,北邊的遷到南邊。
另一個手段就是巡視天下,以帝王的威勢壓服四方,因此秦始皇在短短的不到十一年的時間里,五次巡視天下,走遍了他打下來的東西南北。
統一之后的天下,需要什么樣的手段來治理呢?
西漢大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漢宣帝教育太子劉奭時,曾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用我們后世的經驗來看,漢朝的“霸王道雜之”,才是治理天下的要義。治理剛剛經過百年動亂的天下,是需要以懷柔的政策來休養生息,令天下百姓歸心,以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
反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的政策,堪稱妥妥的鋼鐵直男,剛猛有余而懷柔不足。大都是以定政策,立規矩為主,采取威壓的手段來維護帝國的安定。
其實千百年來,老百姓都是一樣的,我們不會太在乎這個天下姓贏秦,還是姓劉漢,能讓老百姓過上太平安生的好日子,有口飽飯吃,有身暖和的衣服穿,那就是好朝廷。
所以說,秦始皇面對的老百姓,其實和劉邦、劉徹面對的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于秦始皇手下的是爺爺,劉邦手下的是兒孫,但是他們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治理國家,法家、儒家、道家都是形而上的東西,最主要的就是從多數人的利益出發,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樣才能獲得天下人的支持,才有人維護王朝的利益。
這也是秦國“商鞅變法”的經驗,商鞅變法把秦國的根本利益,從老貴族階級,下沉到了平民階層。將土地收歸國有,以轉租或者軍功授爵的形式,分配給普通平民。
從此秦國不再是老貴族的秦國,而是普通老百姓的秦國,這才是秦國強大的根本。商鞅把秦國的利益,跟千千萬萬的,占絕大多數的平民綁在了一起。
他們愿意為秦國拼命,愿意給國家交更多糧食,秦國才擁有了巨大的戰爭潛力。所以說不論是秦始皇時代,還是后世的各個王朝,治理國家的方法其實大同小異。
而每一次王朝的更替,也都是少數人侵占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大多數人活不下去了,所以起來把成為少數派代言人的舊王朝推翻,建立代表多數人的新王朝,這就是王朝的輪回!
如果秦始皇多活三十年,大秦帝國會向哪里發展呢?
雖然說秦始皇的治國手段,并不能符合多數人的利益,在他不犯大的錯誤,比如說濫殺幫助他一統天下的文臣武將的情況下。
基本上在他的時代,肯定是不會出現秦朝滅亡的危機,即使出現大規模的叛亂,秦朝也有蒙恬、章邯等有能力的將領,即使是項羽這樣千古兇人,也有能力平定。
但是如果秦始皇不改變他的治理舉措,一味地高壓統治,治理一個戰國和治理整個天下肯定是不一樣的。即使是法家的治理思想,也應該“因地制宜,因時而變”。
經過他的三十年高壓統治,那天下真可謂是“苦秦久矣”。即便他傳位給扶蘇,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也無法挽救秦朝覆滅的命運。
因為天下人心中早已積累了滔天的怨氣,足以吞滅基礎并不牢固的大秦帝國。
我們拿漢朝和秦朝做對比,在大家的心里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理念,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理念。其實漢朝對整個天下的統治,與秦朝在制度上是沒有區別的。
我們都知道“蕭規曹隨”,漢朝的相國蕭何,其實也是一個深受法家思想影響的高級管理者。那么為什么在治理結果上,劉邦和嬴政的天下走向了兩個極端。
這就是漢宣帝所說的“漢家制度”,從立國之初,劉邦開始,漢朝在照辦秦朝制度的基礎上,在執行上,融合了道家、儒家的懷柔思想,這才造就了一個燦爛輝煌的大漢王朝。
所以說,秦朝的滅亡并不是始于胡亥,而是始于秦始皇,即使秦始皇再多活三十年,也改變不了秦朝滅亡的命運。賈誼和漢宣帝的話,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