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去送貨,某小區單元樓下,看到了以下的場景。
一個約七八歲的小男孩蹲在單元門口的地上,他的身邊是一個白色的泡沫盒子,盒子里邊裝著的是一些折斷了的木頭棒子。
小男孩手里拿了一支木頭棒子,不時的將手里的木頭棒子丟進泡沫盒子里,又不時的從泡沫盒子里再拿些木頭棒子出來玩。
當時在場的還有小男孩的爺爺奶奶和另外一位中年阿姨。
小男孩的爺爺在旁邊的草坪上拆著一個大的木頭架子,小男孩的奶奶則在旁邊幫忙。那位中年阿姨則是站在小男孩的身邊和小男孩的爺爺奶奶閑聊。
小男孩也許是蹲在地上久了有些累,又或許是一個人玩的有些無聊了,他站起了身,一邊揮舞著手里的木頭,一邊拿腳去踢那個泡沫盒子。
那位阿姨看著小男孩在踢泡沫盒子,笑著對那小男孩說:“使勁踢,踢壞的。”
小孩子果然沒有什么分辨力,聽著那位阿姨的話,踢得更加用力了。
那么阿姨看著小男孩的動作笑的更加明朗,又繼續鼓勵小男孩,笑著說:“使勁踢,用力踢,踢壞的不給你爺爺裝東西。”
小男孩得到了鼓勵,可能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有成就感,根本不理會身旁爺爺的制止。
他的身邊放著一把斧頭,也許是覺得用腳踢還不夠過癮,他又拿起身邊的那個斧子用力的對著白色的泡沫箱子砍去。
2、
一下一下,又一下!
小男孩仿佛是找到了樂趣一般,砍得格外的歡快,也格外的用力,沒幾下那個泡沫盒子就被砍出了大大的豁口。
那位阿姨就站在距離小男孩不超過0.5米的位置,親眼看著一個不知事的小孩子拿著斧子這樣的利器在手,非但沒有制止的意思,反而看著小男孩一下一下的發狠,笑得更加的開心,還不時的發出鼓勵的贊賞聲。
小男孩的爺爺站的距離小男孩有點遠了,他的手里還扶著木頭架子在拆,一開始他只是呵斥幾句,意圖嚇住小男孩。
可是,因為身邊有人鼓勵,往常可能有效果的呵斥,在那時完全失去了作用。小男孩好像根本聽不到爺爺的話,手里的斧子一抬一落之間,本就不堪一擊的泡沫盒子很快就破出了更大的洞。
眼見著孫子無動于衷,爺爺放下了手里的木頭架子,一下子沖到了小男孩的身邊,一把將小男孩手里的斧子奪了下來。
也許是惋惜好好的盒子壞了已經不能再用來裝木頭了,爺爺沖著小男孩發了火,一只手拎了小男孩的胳膊,一只手拿著奪下來的斧子對著小男孩的耳朵上比劃著,說:“喊你聽不進啊?叫你不要搞,聽不到啊,把你耳朵割下來。”
那位閑著無事的阿姨看到了爺爺對著小孫子發火的情景,依舊是不改玩笑的態度,不時的在旁邊喊著:“割耳朵了,把你爺爺耳朵割下來。”
不知分辨的小男孩聽了那位阿姨的話,竟然真的扭動了身體,幾次三番地試圖從爺爺的手里再搶回斧子。
爺爺因為小孫子的不聽話,真的是生氣了,幾次拿著斧子對著小男孩的耳朵比劃著,不停地恐嚇著:“再不聽話,真的把你耳朵割下來了。”斧子的刃口非常的鋒利,貼近小男孩的耳邊,爺爺生氣小孫子的不聽話,幾次做出割耳朵的動作。
3、
盡管,我很清楚那位爺爺絕不可能真的傷害自己的孫子,可是看著那斧子在小男孩的耳朵上比劃著,還是不由一陣膽寒。
這整件事情發生的過程很短暫,我只是從旁邊經過的一路人,恰好親見了整個過程。
盡管在離開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不時幻化出那被爺爺握在手里的鋒利的斧子,如果一不小心,因為把控的力道,或是小男孩掙扎著的動作而發生偏差。
可在當時的情景之下,身為一個路人,我還是沉默地離開了。
事后回想起來,我只覺得:人們常說生活之中無處不意外,說的是意外的發生是不可控的。
可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眼前,讓我感嘆:有些時候,面對一些挑逗,如果我們能夠有說不要的勇氣,也許可以減少一些意外的發生。
那個小男孩原本是自己玩著,言行舉止并沒有過激之處,可是他身邊的那位中年阿姨卻一直在旁邊挑逗著他,甚至是在看到小孩子拿了斧子這樣的利器在手,也沒有一句勸阻的話,反而是火上澆油的繼續在旁邊挑逗著。
而小男孩的爺爺奶奶,對于中年阿姨的言行沒有一句指責或者是打斷,也許是礙著熟人的面子,不好意思沖著那位阿姨說什么,有怒火也只是沖著小男孩來發泄,一次次的恐嚇在小男孩愈演的無恃中升級。
而追根溯源,我覺得那一切事情發生的源頭:都是因為那位阿姨的惡意挑逗。
4、
我們生活之中,時常會有一些大人“逗”小孩子的情景。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會在一些場景里自覺或是不自覺的扮演了挑逗者的角色。
比如:一群大人拿小孩子開玩笑,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以后沒有人要了。不知事的小孩子一聽就會哭會鬧,而大人則是哄然大笑,仿佛是一件極有趣的事情。
又比如:大人問著小孩子: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小孩子在爸爸媽媽二者中選擇了其中一位,大人則又說:那爸爸/媽媽是壞人,我們打壞人。說話中作出拍打的動作,引著小孩子來學。
如上一類的挑逗沒有存著特別的惡意,或者可以算是生活中的插曲,或是小樂趣。
可是,如果一些挑逗本身就充滿了惡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當怎么辦呢?
記得小時候,村子里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大人們都說她的腦筋有些不正常。
可是,也有大人說那個孩子小的時候是正常的,只是因為父母常年累月在外打工,小時候總有大人拿他開玩笑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他們到外面生小弟弟去了。
農村社會里本就是有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雖然一開始那個女孩子還會反駁大人的話,并不肯相信父母拋棄了自己。可是父母常年累月逢年過節的也難回家,到最后回家的時候,甚至是幾年后果然是帶了小弟弟回來。
直至有一天,她在父母的一次責打中,精神恍惚了。
這是一個悲劇。
可是,沒有任何人能夠為那女孩子的人生負責,包括她的父母,也不過是在她成年以后將她遠嫁他處。
寫下這一篇文章,有二個希望,一是希望大家能夠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要讓自己的孩子隨意被別人挑逗,二是希望身為成人的我們,在逗弄別人的孩子時,能夠保持一顆善心,帶著一份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