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
國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即使有車船,也無需去乘坐它們;即使有鎧甲兵器,也沒有機會去使用它們;使人民再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國家治理得最好的狀態,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個人感悟
看了這一章的釋義之后,大概有很多人都會發笑,甚至會笑老子想得太天真,又或者會笑他太理想主義,還有人會笑他把人想得太簡單。而事實上有很多人確實是這樣想的。
當然也有人把老子的這篇文章理解成了東方的“愚民政策”,以為老子倡導的是要讓老百姓都保持在愚昧無知的原始狀態,就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所以也有人對老子的這一思想做出了批判。
當然不管是笑也好,還是批判也罷,反正老子已經聽不到了。我們也姑妄聽之。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這段話真的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狀態,以致于后人很多人都會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跟這一篇掛鉤,覺得這里講的就是一世外桃源。我不妨在此理一理學問的脈絡,或者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只不過是他讀了《道德經》之后受到啟發,同是身處亂世的他,自己杜撰出來一篇文章,以寄托他在亂世之中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一種向往。
看了這么久的《道德經》,到今天我也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人這一生其實真正能讓我們覺得幸福的是什么?
有人說要有很多的財富出人頭地,有人說要有很大的權勢稱霸一方,有人說要有很高的名望光耀門楣,可是真正在為這些目標而奮斗的人,有幾個人能夠過得很有幸福感?基本上都在為著前途焦慮,為著資金鏈犯愁,為了出名不停的謀劃,有些人早早的白了頭,有些人過早的英年早逝,有些人每天如陀螺般旋轉,卻不知所謂。
相反,你去看那些安于平淡的人,只要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一家人能吃飽穿暖,團團圓圓的相守,偶爾能夠享受一下生活,他們就覺得很快樂和滿足了。有些人會覺得他們是不思進取的,但是他們自己的心里卻無比的知足。
網上流傳著一則寓言: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
那之后呢?漁夫問。之后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后呢?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
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后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富翁后面如何回答漁夫的故事沒有講,也就留下了一個懸念。
有人說這個寓言是想說,那些在拼命鉆營的人你們都別傻了,停止你的奮斗吧!其實人到了最后都一樣。
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農村家庭出生的人,在城里打拼了一輩子,有些人買了高層的洋房,結果在陽臺上養著雞。有些人買了個大別墅,結果別墅的花園里種的都是菜。
到最后都是養雞種菜只是花了更多的錢,換了個地方種養,卻還不如鄉下的地方寬大。
有些人又會說漁夫的生活雖然與富翁奮斗一生的結果相似:釣魚,曬太陽,與老婆孩子過著平淡悠閑的日子。但區別只在于,富翁度假之后,回到他的公司,繼續經營他的生意,他可以看到漁夫看不到的世界,做到漁夫做不到的很多事,但漁夫則是不斷重復他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
也沒錯,富翁釣的魚跟漁夫釣的魚確實是有不同的,富翁可以去到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釣魚,而漁夫只能終生守著那個地方釣魚。但我們不能否定的是在漁夫的心中他自己是快樂的。
我們還要想明白的一點就是,這個世界上能有多少人能成為大富翁呢?漁夫按照富翁的指點真的能也成為富翁嗎?又或者他還能保持他本來的快樂嗎?我們的一生到底是過得幸??鞓分匾€是追求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重要呢?
很對人面對這個問題都會糾結,正確的答案其實是:追求那些能夠讓你有幸??鞓返母杏X的生活就是對的。
為什么呢?人要能夠過的開心的條件其實很簡單,有吃有穿有住,有家人有朋友,有工作有收入,無病無災不用為生活發愁,如果你的生活能同時滿足以上幾點,你就可以算的上是一個幸福的人了。如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那個社會就是無比和諧的了。
只是在有些人的心中,對于這些條件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有個三室兩廳就很開心了,而有些人覺得有了洋房還要別墅,有了小別墅還要大別墅。于是世界有了各種競爭,攀比,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毫無疑問,欲望是一切紛擾的根源!
而人賺多少錢,你也只吃三餐飯,當多大官,你也只睡一張床。真正的幸福到了最后,是什么樣子呢?網上曾有一個段子,枯藤老樹昏鴉,晚飯有魚有蝦,空調WIFI西瓜,夕陽西下,你丑?沒事!我瞎!
其實,人心最向往的都是一種簡單而觸手可得的幸福!有多少人奮斗一生的目的都只不過是為了,一家人能夠無憂無慮,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起。
百年前的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民怨四起,為了鎮壓反革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國家變得貧弱,更招致外敵來犯。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出路,于是很多人都背井離鄉去到了別的國家,尤其沿海的地區很多人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到國外謀生,只為多賺點錢,來改變家庭的生活,父母妻兒天各一方,多少人飽嘗這種離別的艱辛,和在異國他鄉的種族歧視。最后統治者也被推翻了,四處鎮壓并沒有換來和平和安寧。
而新中國成立后的幾代領導人,團結各族人民,勵精圖治,為的就是讓百姓的生活能夠過得安穩平順。今日的中國越來越強盛,很多人在國外的生活遠遠不如在國內過得舒適開心,更重要的是過得有尊嚴,越來越多的人紛紛回歸國內。
老子所處的時代戰亂紛爭,老百姓們過得苦不堪言,都是因為諸侯之間的爭奪,大家都想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可是就像那個富翁一樣,這個世界上會有多少個人能成為那個一統天下的霸主呢?最終只有一個人。但并不是每個人按照別人成為霸主的道路走一遍都能成為霸主的。
而你成為霸主之后,你要做的是什么呢?還是要讓百姓吃飽穿暖,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能安定,國家能昌盛。這才是作為一位君王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果為了你打下了萬里江山,國家滿目瘡痍,尸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原本的和平安寧變成了遙不可及,又有什么意義呢?
老子這一章所有表達的真實意思其實是:做為一位君主,即使你是一個小國家的君主,并不需要你能擴大國家的版圖,也不需要吞并別人的國家。只要你能夠讓你的百姓溫飽不愁,開心快樂,簡單的生活著,大家能夠安居樂業,不需要勾心斗角的爭奪,也不需要去羨慕別人國家的百姓,那你一樣能夠獲得百姓的愛戴。百姓會珍惜自己安寧的生活,也不會背井離鄉,離你而去。
到最后我們失去的終點,其實都是我們想回到的起點。與其兜兜轉轉的回到原地,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珍惜,這才是真正的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