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件事兒最近幾年又火起來了,大家都覺得似乎應該寫點什么。然而每當動筆的時候就發現沒有思路,或者寫了兩個字就完全不知道該怎么繼續了。其實,很多人存在的問題是既沒有想明白寫作的目的,也不知道該如何寫作。所以,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關于寫作的一些心得。期望幫助大家理清思路。
什么是寫作
普遍意義上,發表在書本報刊雜志或者新媒體上的文章我們認為是寫作。但是其實寫作的定義應該更廣泛。我們發的文字性的朋友圈、微博、日記都屬于寫作的范疇。所以,我對寫作的定義是:一切經過思考的,把頭腦中的感受、想法、信息等通過恰當的文字表述出來,并且能夠讓讀者理解的過程都是寫作。
寫作的好處
寫作的好處有很多,我就分享我個人體會最深的兩點:
1.記錄生活。一個名人在演講中提到,現代人在朋友圈中特別愛曬的就是菜,每次去餐廳吃飯,先拍照發到朋友圈再吃。這點真是認同到無以復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你希望多年之后,當你回首過去的時候,發現你的人生就是一盤一盤的菜嗎?”所以,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那么乏善可陳,那就訴諸于文字吧,記錄一下你的美好人生。回首往事時,會清晰的看見你走過的路,吃過的苦,享受過的愛和曾經的青澀。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2.寫作是一種最有效提升綜合能力的方式。有一句電影臺詞說“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是我認為,很多道理人們從未真正懂過。你會發現讀了大量的書,經歷了那么多的事,受到的各種各樣的啟發,然而這些心得還沒來得及消化吸收就一閃而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所以這些道理只是道理,從未成為你擁有的道理。而能夠有效消化所學所想,把這些心得內化為屬于自己的財富的有效途徑就是輸出。寫作就是一種最有效的輸出方式。把這些道理整理成文字的過程,才是真正理解這些道理的過程。
寫作的素材從何而來?
生活中,工作中經歷的事,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甚至聽到的一首歌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我的方法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突然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或者產生一個感悟的時候立刻記在本子上,寫的時候就從這些素材里挑選。
怎樣寫作
講了這么多,有人會說,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筆。那么接下來就是方法論,分享一下我的寫作的流程:
1.確定主題后先列一個提綱,如果沒有太多寫作經驗,建議用三段式,開篇提出主題,中間敘述,結尾總結升華。這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段落方式。
2.按照提綱往里面加內容,初期可以想到什么就先記錄下來,避免好的想法沒有及時記錄就忘了。
3.然后按照一定的邏輯性,把記錄下來的比較無序的內容整理通順,形成初稿。接下來就是反復修改,換一些更優美的詞句,去掉一些重復的內容,改一改文理不通的段落等等。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一篇文章至少改5遍。
寫作的注意事項
1.簡潔,我們不是小學生寫作文了,沒有老師來規定必須寫多少字,所以湊字是不可取的,行文簡潔最重要。例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八個字就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混沌蒙昧的狀態。如果換成我們去寫可能幾十個字也達不到這八個字的效果。
2.寫實,動詞名詞的運用以及細節的描述比形容詞的堆砌更能刻畫一個人物形象或者場景。例如:描述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好,善良、樸實。這么寫肯定沒錯,但是不夠生動,而且顯得我們很詞窮。沈從文的《邊城》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這樣一段描寫下來,一個善良、樸實、本分的人物形象躍然于紙上,比我們用一堆形容詞高明太多了。
3.不管你寫的文章要不要對外發表,你都假裝是要發表的。總覺得有人在監督自己,才會認真對待。唯有認真對待的寫作才會越寫越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經驗,我自己也在不斷的實踐成長中,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從朋友圈記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