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是家長自身的成長,換句話說,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因為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觀察、積累經驗,完善自我,做父母也是一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A.Basow曾提出,由于母親在生產和哺乳時,與嬰兒有了親密互動,所以嬰兒與母親之間形成了強烈的依戀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有些母親從孩子一出生,生命從此改觀,生活也完全變了樣,一切圍繞著孩子,而這時的孩子也成了母親的“私有財產”,從而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存在感。也正因為此,當孩子不聽話,頂撞、反抗母親時,母親會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沒有換來預期的結果。其實孩子這時想的是:我并沒有要求你為我做這做那,你所做的這一切對我都是壓力,你為什么不過好你自己的生活呢!
孩子終究要長大的,要用她們自己的雙腳去丈量外面的世界;用她們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和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所以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是獨立的!
曾經有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家長“是什么”比“做了什么”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想要孩子有自我,母親先要有自我!母親要有自己的生活、事業、朋友,要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母親唯有做好自己,孩子才有健康成長的空間!
成為父母之后,我們仍要記得,自己首先是自己。
記得這一點,就會明白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周國平說:“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熏陶出來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學會堅持一項興趣愛好,那么你首先應該做到對某件事的堅持,這樣教育才有說服力。
因此,做父母意味著人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孩子做好榜樣。
堅持閱讀、運動,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遇到生活難題不逃避,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這些都是自我探索和成長。
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勤奮好學,永不放棄自我成長,是成為好父母的路上永遠不變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