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今年的3月5日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描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大致意思是到了這個時節,天氣回暖得越發明顯,降雨增多,春雷滾滾,蟄伏越冬的蟲子和小動物被雷聲驚醒,紛紛恢復了生氣。這依舊是針對典型的南方氣候而言的,此時的北方,雖然已經開始感覺到了暖意,路邊的草也可以零星有了新芽,但這時的天氣多是晴好大風,雨水并不常見,雷聲更是難覓。
南方天氣繼續回暖,春雷為土壤帶來了天然的氮肥,持續的雨水也滋養了休憩一冬的田地,驚蟄前后正是春耕開始之時。漢景帝之前,驚蟄被稱為啟蟄,唐時又改回,但是因為習慣問題,最后大衍歷又將啟蟄改為驚蟄,沿用至今,如今日本的漢字體系里,還是用的啟蟄,就個人看來,我覺得這個啟字更妙一些。
前面說了,其實咱們國家地域廣袤,南北跨越很大,驚蟄始雷只是符合長江流域的氣候特點,而比如云南,可能在一月份就有雷鳴,而北方大概要到四月份才有可能出現打雷的現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作為指導農耕的節氣多是以長江流域的氣候特點抽象而來的,可見古時候糧食產地與現在的不同,現在東北大米基本成為了糧食的代言,而古時候東北基本沒有水稻,大米產自南方,走漕運北上。
驚蟄三候分別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花開始綻放,黃鸝鳴叫,燕歸來。對于我們而言,可以開啟春游賞花之旅,雖然還有寒意,雨水也不斷,不過并不妨礙我們去踏春,而且春雨蒙蒙,山花始開,也是別有風情。而對于和莊家打交道的人而言,忙碌勞作又開始了,忙著播種插秧,忙著防蟲,雨水不足時還得忙著應對春旱,二十四個節氣一個輪回,流轉的是四季,飛逝的是光陰,恒古的是勤勞。
那么驚蟄又有哪些民間習俗呢?
祭白虎化解是非: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驚蟄這天都會跑出來胡作非為,與人不順,所以大家就用豬血,豬肉祭奠白虎,以求遠離是非。
驚蟄吃梨: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當然也有說吃梨可以助益脾氣,抵御疾病。
蒙鼓皮:驚蟄春雷,古人描述中的雷神是擊鼓生雷,所以也就順著這個傳說在驚蟄這天蒙鼓皮。
打小人:驚蟄百蟲復蘇,人們習慣持清香,艾草,驅趕蛇蟲,后來演變為驅趕霉運,打走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