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這么一段“人生哲學”:
一般人思維: 1元X1元=1元
老板思維: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角 =10元
互聯(lián)網思維: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分X100分 =10000分 =100元
當我們在傳統(tǒng)的思維里苦苦掙扎,別人已經開始了用分享經濟學+倍增學原理+大數據+移動互聯(lián)網+的思維在奔跑。時代在發(fā)生著變化,我們不可用舊眼光,看新事物。
哇~說得好有道理的樣子。
但身為一個活脫脫的互聯(lián)網人,我表示完全沒有這樣的思維啊,也完全不敢有。
這特么從頭到尾都是錯的,好么。
木木老賊作為一個純種的理科生,尷尬癥馬上就犯了,簡直是一臉懵逼。
這哪能這么算,這個我們小學就學過,就是乘法運算嘛,但是問題就出在它是帶單位的乘法。
那么運算的時候,單位也是要相乘,只是這里單位誤導了,所以產生了“神奇”的結果。
為了大家能一眼看明白,我再算一次:
1元X1元=1元2
1元X1元 =10角X10角 =100角2 =100(元/10)2=100*元2/100=1元2
看見了嗎?什么一般人思維、老板思維、互聯(lián)網思維,其實結果都是一樣的,很多人偏偏把這當成“人生哲學”,其實簡單想一下就知道了。
這其實就是利用思維邏輯偏差來誤導人的判斷,再結合人類不愛動腦的慣性,結果就水到渠成了。
像這樣的例子其實有很多,我們經常會自以為是的犯傻。
比如我們經常說:越是成功人士,睡眠時間越短。甚至把這作為人生奮斗目標。
但,其實并沒有那一項研究證明這一結論。這就是我們經常犯的混淆因果關系,沒錯,那個所謂的“因”,的確是事實,那個所謂的“果”,也的確是事實。
但這兩個事實之間,其實并無因果關系,只是把二個相關聯(lián)的事放在一起,錯把相關當成因果關系,誰說成功人士一定睡得更少了?
這就相當于說“很多成功人士都沒有上大學,所以上大學沒用”,傻不傻啊。
還有一種強行身份歸類的,比如很多人看到”乞丐搶劫銀行,致1人死亡“的新聞就會說”小心乞丐,乞丐都是壞人!“
但是“乞丐”和“搶劫銀行”只不過是同時發(fā)生的事件,并不代表它們有因果關系。
這只不過是我們的懶得去思考,就是簡單的進行一個屬性歸類,給乞丐扣上這頂“帽子”。這要按統(tǒng)計學來講,也可以說是取樣片面并且樣品數過少,使結果嚴重偏差。
是不是很無知?但這樣的事我們生活中還見得少嗎? 這樣的“帽子”我們經常到處扣,比如“農民工怎么怎么”、”上海人都怎么怎么“、”山東人怎么怎么“......
還有一種在我看來就是純粹的悖論,也就是一堆歪理,看似有道理,其實就是胡攪蠻纏。
有一個電影叫《刮痧》,里面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一個中國爸爸給兒子刮痧,兒子背上紅了一條線,被美國幼兒園的人看見,舉報當地政府,結果被認為是虐待兒童。
在打官司的時候,美國兒童保育機構的人提出一個證據,證明這個中國爸爸不愛自己的兒子。
這個人證,是當年給孩子接生的護士。護士說,當年這個孩子難產,醫(yī)生問是保孩子還是保大人?這個中國爸爸說:保大人。
據此,那個護士認定,這個禽獸般的父親,根本不愛自己的兒子。
這個就是明顯的歪理了,說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其實完全經不起思考和推敲。
還好這位中國爸爸的辯護律師思維夠清晰,直接一席話就把那個護士逼下場了:
“如果當年他選擇保孩子,你們是不是現在又要告他虐待妻子呢?你們醫(yī)生問這個問題就不對。出于救死扶傷,就應該兩個都要保。
你們問了這個問題,就表明這位父親要放棄一邊。不管放棄哪一邊,都不代表他不愛被放棄的那一邊。因為是醫(yī)生給了他這個殘酷的選擇題。”
這個情節(jié)是不是很可笑?包括上面所有的那些毫無邏輯的現象是不是都很愚蠢?但偏偏是我們經常犯的。
現在很少人會去過濾信息,基本上大多人是來什么就接收什么,不消化不思考,不具備謠言或虛假信息區(qū)分能力,而且越是非常規(guī)的信息就越相信,其實很多信息很明顯不對,但是人總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
不過,我后來慢慢了解到,不是我們不具備分辨能力,而是我們“腦子”的問題,這導致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說白了就是懶。
面復雜的事物,我們是不愿意動腦子的,有個現成的觀點拿來就用就行,多么聰明,這樣省時省力。
所以說,我們聰明的大腦總是喜歡想方設法的偷懶,結果就讓我們各種犯傻,甚至被騙,甚至被利用(網絡暴力)。最后,變成別人眼中的”沒腦子“。
應該說,不喜歡去思考是人之常情,試圖將成功簡單化也是人之常情,因為這樣可以很舒服,我們可以偷懶。
而思考是反人性、反直覺的,它是對自己的思維展開思維,目的是去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標準。
簡單點說,它是違背我們下意識的思維方式的。
想要完全改變確實很難,這樣的惰性每個人都有,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因為這是大腦進化到現在的結果。
但是,在木木看來,一些基本的思考還是要有的。
如果要說為什么,因為我不喜歡動不動就犯傻,不喜歡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喜歡隨隨便便就被利用......不喜歡變得很愚蠢。
如果你也不喜歡,不妨這樣試試:
首先,在碰到一個信息的時候,要思考它的觀點是什么,或者說它的論題是什么,最終的結論又是什么?
其次,這個事情的邏輯是什么,證據是什么?理由足夠充分嗎?
這一點是最關鍵的,理由是否能推出結論?邏輯上是否說得通?證據是否確實是真的而且和它是關聯(lián)的。
比如一個事情明明有2種可能,偏偏給出虛假的兩種選擇,非黑即白;再比如強行把相關的因素解釋為因果關系(例如:美女吃得更少)。
還有在新聞報道中常見的一點,就是總是故意給出一小部分真相,引導用戶去得出他們想要的結論。
比如有人說:”XXX老總連夜出國,事后公司大量資金不見,員工半年沒發(fā)工資“。那么,大部分人肯定會想又是哪個無良老板干的。
其實事實是這樣的:XXX老總是個好老板,連夜出國是去總部尋求幫助,而公司大量資金不見是另一位高管攜巨款出逃。
另外,我們在思考時一定要多避免先入為主,多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因為我們的第一反應很多時候都基于大腦的偷懶“默認設置”。
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直覺思維,是我們所迷信的那些因果、邏輯等。并且,直覺是特別容易通過文字、情感調動的,這也是很多失實文章利用的點。
所以,遇事多問自己,多分析,多思考一下再下結論。
盡管,這樣思維,我們有時候會不習慣,也不可能100%做到不讓大腦偷懶,但至少下次碰到這些信息的時候,可以跟它們”干一干“。
而且這樣的思維方式也絕對是受益終生的,不至于讓自己在現在這樣的信息洪流中隨波逐流,被利用,甚至是“變相”的傷害他人。
總而言之,警惕你偷懶的“大腦”,不只是單純接收信息,不思考就下結論,不思考就盲從。
最后,來看一道小題: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整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你的答案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