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臺收到讀者的踐行:
我在踐行――五步更好賦予意義,(以背單詞為例)
01剔除堅持的痛苦
A(過六級背單詞)XB(背單詞可以讓我在英語課上更好的表達自己)=C
02賦予正面激勵
每連續7天背單詞成功,就獎勵自己一本書。
03賦予反面意義
如果我記不住單詞,小組討論我沒法發言,那我就無法為自己加分,演講大業也無法實現,也沒法更好看新聞,理解世界,那我生命不是變短了嗎?
04找到伙伴
微博上很多SA小組,小姐姐們給我很多鼓勵,每天我將會在這個微博完成我今天的英語學習進度,歡迎關注,歡迎監督。
05獲得正反饋
以慢為快,我慢慢成長。
賦予意義踐行版之為寫字賦予意義
賦予意義之后,更清晰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問:寫字算什么意義?
賦予意義之后,叫寫作。
問:你寫成這樣也能算寫作?
哈,寫的爛說明水平低,卻不說明水平永遠會低下。停下來不去寫了,才會低到死。這也同樣意味著,只要我稍微努力一點點,就能獲得進步,進步是很讓人有成就感的事情。尤其是當看到自己寫的東西對他人有一點點幫助的時候,我的小心情就像是得到了心愛糖果的寶寶。笑著睡著笑著醒的。
這就變成了一個故事,一個可以拿去自鳴得意的故事。這是一種反饋,更是激勵。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收獲的反而是最大的。也許能用來解釋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賦予意義的步驟(寫作實踐)
什么是最重要的意義,每個人有自己的答案。
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寫作是為了得到堅持寫作之后的結果。我更喜歡寫的這個過程,找素材,思考,一點點積累出來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我活的比過去要更豐富有趣一些。
一、剔除寫作的痛苦
老師布置作文,800字以上……我曾經不喜歡甚至討厭寫,因為腦子里根本就沒有東西可寫。給大腦輸入的少,接觸的思想也少,自然就無法輸出(看的書少,自然就沒辦法寫)。流水賬似的寫了好久……
不對寫作產生痛苦和厭倦的情緒。想要不放棄,首先就不給自己“痛苦”的暗示。
情緒公式:A×B=C
(A代表寫作這件事,B代表對寫作的看法,C代表情緒。在寫作成為事實不可更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心態,來改變結果)事件A“寫作”,若是我對寫作的看法是感覺很痛苦,那么我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那么結果就基本上是不好寫。好在我們是可以調整我們的看法的,我喜歡寫作。哪怕是騙自己也是有效的。
二、賦予正面激勵
試著去喜歡,并給予獎勵。
為寫作賦予正面的意義。要是我能夠寫好了之后就能幫助更多的人。如果我擁有了這項技能我就能去寫書,演講,幫助那些迷茫的人。我能夠更好的積累,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腳印,直到若干年后,看著自己寫的東西。能夠回想起來自己,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的腳印。
賦予獎勵
寫1篇文章,獎勵自己一包“每日堅果”。
寫3篇,獎勵自己一本想要的書。
寫10篇,獎勵一套書。
寫20篇獎勵自己一部kindle(圖書館)。
給予獎勵時,一旦沒做的就好失去原本能得到的東西。人本能厭惡損失。展開想象力去想象。
三、賦予反面的意義
如果我沒有這項技能,那現在我的學習能力就好差好多,根本沒有機會去提高自己清楚的邏輯和表達能力,進而,在將來會遇到要寫東西的時候就很難受,會失去機會。如果我最終竟然沒有掌握這項技能,我就跟不會總結反思的人一樣。我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慘?
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奶酪C站中的奶酪突然失去,不同的小人們和老鼠嗅嗅,匆匆給出了不同反應,老鼠嗅嗅,匆匆他們積極行動去尋求更多的更好的。小人唧唧雖有一段動搖,但還是愿意出發,去改變。而哼哼卻一直在原地等待奶酪回來。雖然故事給了懸念,到底哼哼出發改變了沒有?但是人生沒法這么任性,當改變的機會或者挑戰已經來臨,是逃避還是去挑戰?大可以使用賦予反面意義這一招。
四、找到伙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找到同樣在做這件事的人,一起成長。
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找擁有寫作技能的人以及人群,盡量與他們共度大量的時間;如果沒辦法一對一交流,起碼也要經常關注他們,加入寫作群一起糾正和進步。
當我與擁有寫作技能的人(最好是人群)在一起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發現”、“感受到”寫作技能其實是很自然的,很實用的,沒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這些判斷上的變化會極大地影響我的行為,我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很艱難”、“很痛苦”、“很難堅持”、“沒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我的世界里全都變成了“真好玩”、“停不下來”、“要是能多玩一會兒就更好了”的事情。
找到人一起努力,這樣當你有點扛不住的時候看看他們還在持續,都不好意思停下來。所謂的“思齊之心”。
五、獲得正反饋
獲得好的反饋,當我做事情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對后面的成長起到激勵的效果。看到自己的變化,而變化都是一點一點積累的。
比如
當我獲得反饋的時候,腦海里原本的糾結迷茫白云一下子就變成了彩色的云朵發著欣喜的光。這就是獲得成就感的方式,這比獎勵更有效。
凡事都有一個過程,一開始慘不忍睹,慢慢的會有起色,這個過程很長,足夠我進步很久。
在生活中堅持到底并做成功的人,其實在半途中也有著一些掙扎,有著許多放棄的可能,而那時往往給了自己更多的鼓勵和再次賦予這件事更多的意義,從而跨過了過去。他們學著去享受過程。
意義也需要更新和修正 。
這樣的去持續寫作更像是拼圖,在拼接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網絡。而不是爬坡,一直痛苦。
賦予這些意義后,忽然發覺自己更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怎樣做和為什么做。
我記得《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過一句話,大意是:
如果你設定了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目標但最終失敗了,你的失敗依然高于別人的成功。
請繼續下去。
祝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