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還記得,青少年的校園生活,
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有多少人看得懂,學生時代的青春歲月,
到底用什么來定義?
是不是綠樹紅花,身穿校服的少年們歡聲笑語,青春飛揚?
是不是白裙黑衣,翻動書頁,風干的耳環(huán)花飄出來落在桌子上?
從此,干凈的樹蔭、卷簾門前的破房子只屬于記憶。
卻沒想過,記憶里也有不存在的事件。
井然有序是常態(tài),不為人知是病態(tài)。
上次看過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里面女主被欺凌,最終跳海的情節(jié)依舊歷歷在目。
這次看了《少年的你》,讓我想起了當年真實的校園青春記憶。
早課前,人流涌動。
幾千名學生同時涌進教學樓。
黑壓壓的人流前面,
只能看到數(shù)不清毛茸茸的小腦袋。
課桌上堆著如小山高的書籍,
大家躲在書的后面或朗讀課本,
或和同桌交頭接耳,竊竊自語,
或往四周環(huán)繞,掃視老師的行蹤。
學生臉上分泌旺盛的荷爾蒙,
篤定的眼神,卻逃不過稚嫩的行為。
一下子,就把我?guī)肓斯适碌那楣?jié)。
平靜的湖面,底面也許在不斷的流淌著污濁的沙子。
井然有序的校園,必然存在著見不得光的黑暗。
而世人統(tǒng)稱為——
校園欺凌。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演員,卻沒有辦法成為故事里的導演。
《少年的你》中飾演陳念的周冬雨,也只是個孩子。
在這座偌大的城市里,
學習,是你人生前進的唯一途徑。
成績優(yōu)異,從不惹事,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可為什么還會受人欺負?
因為一個舉動。
有一天,她的同學跳樓自殺。
在教學樓下,一個十七歲花季少女化成了凋謝的血蓮。
眾人圍著看熱鬧,無人打電話,叫救護車。
有的只是拿出手機,快門聲不斷。
這一場圍觀,映射出那時社會的怕事與懦弱。
在眾人的無視下,陳念獨自走上前去,
將身上的校服蓋住了胡小蝶最后的樣子。
就這樣,
一個看似正常的舉動,為這位外表脆弱,內(nèi)心極度堅強的女孩子帶來命運的改變。
她被人堵在回家的路上拳打腳踢。
體育課只能一個人在角落。
被鎖在狹小的房間。
被狠狠推下臺階。
被剃光了頭發(fā)。
被拍裸照。
這些劇情,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現(xiàn)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校園暴力現(xiàn)象,像毛細血管那樣,滲透在每一個學生的身邊。
它絕不是同學間的“你追我趕”。
而是赤裸裸的大罵和攻擊。
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記得我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每天埋頭學習,什么時候都不理會。
有一次下午,輪到我值日。
早早打掃完教室之后,我便離開了。
后來想起明天的作業(yè)本還落在課室,邊急匆匆地返回去。
那時候,教室后面每天旁晚時不時會發(fā)出一些聲音。
我一想起那些,雞皮疙瘩都起來。
剛踏進教室的座位,蹲下來,翻找我的作業(yè)本。
就看到教室外有幾個人在圍著一個人,在那里拳打腳踢。
由于我害怕,我便一直躲在座位下,不敢發(fā)出一點兒聲音。
周圍的空氣像蟲子似得王毛孔里鉆。
后來,那幾個人脅迫他,在課室玻璃旁邊就地拉屎。
他當時很是反抗,后來礙于力量小,只能選擇就范。
幾分鐘,那些人用塑料袋抹著他拉出來的“屎”,在黑板上,用力一扔。“啪”的一聲,感覺教室都被轟動了。
再后來,那幾個人將他直接扛起來,用他的后背當做黑板刷,刷得滿滿都是...
第二天,這件事真正轟動了學校,但是在小考的緊張氣氛下,又迫于沒找到始作俑者,不得不了了之。
聽說,那個人最后整日郁郁寡歡,終成了一個神經(jīng)病。
看到這,或許很多人會問:
? 被欺負到這個份上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學校老師、孩子家長都不管的嘛?
不是不管,是那種社會的背景下,無法根治,
很大可能性會導致施暴者下一次更夸張做法的根源。
在這場校園暴力的延續(xù)上,
很少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不是每一個女孩子,
都可以遇上北野。
一開始,陳念選擇了隱忍。
“再熬一個月,高考完就可以徹底擺脫這里。”
面對暴力,她看似被欺辱、不抗爭,
可骨子里藏著倔強。
深陷泥塘,人為什么會倔強?
她成績好,可以考北京的大學。
再隱忍一段時間,就可以離開這里。
走出去,就可以再也不回來了。
這是陳念的希望,她一直在鼓勵自己: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總要有人仰望星空。
她的不反抗,反而得到施暴者的再次“惦記”。
不過好在陰差陽錯間,她遇到了一個人。
他叫北野,荒野的野。
小名叫小北。
小北是行走社會的混混。
受父母的影響,小北沒上過幾年書,舉手投足間充滿著江湖氣。
可就是這個小混混成了陳念的保護傘。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每天上下學,
陳念走在前,小北走在后。
她走在這邊,他走在那邊。
小北的守護成為了陳念唯一的救命稻草。
很多人認為,
校園欺凌離我們很遠。
其實不是這樣的。
你之所以看不見【它】,
是因為曾經(jīng)的被施暴者選擇了沉默。
他們不愿被提起,不想被世人所知,
哪怕依舊會被繼續(xù)凌辱,
他們也會覺得好過滿世界知道他的丑陋事。
那些可以幫他們聲討正義的和平使者,
實屬太少,實在不多。
希望未來有一天,
大人們可以將那句“一切為了孩子”,
變成多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體恤孩子。
關愛自己孩子的同時,也是在關愛他人的孩子。
愿社會可以多幾部這樣敲擊人們行為的電影,
讓更多人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與行為舉止。
愿每個少年的你,可以快快樂樂地長大,
努力成為別人心中那個——
”我叫北野,荒野的野。
北望今心,陳念不移。
你的一個【?】,
也許可以挽救一個“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