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好像有點狂哦,為什么說是“貓媽的”而不是別人的,或者至少應該是大家的?
其實大家回顧一下自己小時候的六一兒童節,就會發現,雖然我們是很喜歡兒童節,那只是因為不用上課了,然后可以去看電影,可以吃一些小點心,可以晚上有篝火晚會,so?what?如果你們家的家境、條件好一些的,哪天不能去看電影?什么時候不能吃小點心?逢年過節放煙花也不足為奇。
那貓媽的兒童節和別人的有什么不同呢?
我是三好學生呀,優秀干部,競賽獲獎者......總之一切重點表揚的對象!現在的情形我不知道,過去的兒童節就是好學生的天下,不管你同意與否。
貓媽也覺得不公平,我也覺得應該對待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但是這哪有可能呢?貓媽我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
就像在一個多子女家庭里,做父母的難免會偏心,是不自覺的,但是到了孩子眼里就被無限放大了。在我們家,我的姐姐所受到的待遇就沒有我的好,可能是我的學習成績更好一些,對人的察言觀色能力更強一些,但是這并不能作為我的姐姐受到委屈的理由。
是的,一講兒童節一講我姐姐受到的委屈,貓媽又要把當年的故事再講一遍了,沒辦法,貓媽不是魯迅,他的《風箏》的故事人盡皆知,我這里只能祥林嫂一般的把我的故事的渣滓再重新吐一遍:
長話短說,那個時候孩子們要為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做專門的準備工作,就是用蛋糕盒子做頭飾。我姐姐花了很久(可能是一個多月吧),做了一個非常非常非常漂亮的頭飾,上面有美麗的卡通公主的形象,畫得很逼真,還有用小紙條一個一個圈圈連起來做成的垂下來的流蘇,還上了粉紅色的蝴蝶結緞帶作為裝飾,總之實在是一個高級貨!而我,跟著我姐姐的步伐,也混了一個月,到兒童節那天要去學校了,還一事無成。
然后我就哭了(現在想想這能怪誰?)
然后我父母就讓姐姐把她的頭飾讓給我了,因為我是妹妹(這也太道德綁架了吧)—— 想起來媽媽說小時候帶著我們姐妹倆出門,我走著走著就不愿意走路了,要媽媽抱,于是媽媽對姐姐說:“你是姐姐了,你要乖,妹妹走不動了,媽媽抱妹妹。” 這件事我當然不記得了,但是我能記得的是:每次出門我都有100個不爽,各種委屈,走著走著就不高興了走不動了,一定要等爸爸媽媽給買了零食或者雪糕的,才能打起精神來。而我姐姐從來就是在邊上不說話的。
然后我就高高興興地戴著這個高大上的頭飾去學校了。
我和姐姐在同一所小學,然后我們在樓梯上見面了,姐姐很生氣地告訴她的同學,那個是她的透視。我看到姐姐頭上戴的是她出門前臨時做的一個非常丑的頭像。
。。。
*************************
你們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嗎?
故事的結局不是當年,是現在......
魯迅的弟弟永遠都沒有原諒這個扯壞他風箏的哥哥,因為他早就忘記了。一個人如何去原諒已經忘記的過錯?
而我的姐姐,她從來沒有忘記她的頭飾,正如同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我的過錯一樣。
唯一相同的是,她從來沒有接受過我的道歉,她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這都是小孩子的時候了,提它干嘛?”
不是說姐姐心眼小,不肯原諒;恰恰相反,她覺得這個根本不是事兒,根本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既然沒有對錯,那為什么還要有誰原諒誰的說法?
只有我,每每還想起這件事......
************************
不過兒童節對于貓媽我當然不只是這一點點的愧疚,每年的兒童節我都是領獎臺上常客。不只是兒童節,反正有什么頒獎的名頭了,都是我。記得有一年兒童節頒獎,我們班有一個獲獎名額沒報上去,我就去問班主任怎么會空缺。班主任說:“那是你呀,你去跟她們說一下。”
這,當然不可行。人家還有半小時就頒獎了,獎狀又不是臨時寫的,獎品也都按照份數準備好的,你讓學校領導哪里給你搞這么一份來?于是那次是我唯一的一次沒有得到什么三好學生也不知道優秀班干部的頒獎典禮。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情況呢?是因為我覺得我的班主任不喜歡我,不選我獲獎也是情理之中的。
為什么會覺得她不喜歡我呢?因為對我特別嚴厲。
其實貓媽從小到大,所有的老師對我都很嚴厲的,因為我調皮,上課非常不守紀律,不是做小動作就是和別人說廢話,讓老師很頭疼。只不過,除了紀律不好之外,我無可指摘,我所有的老師也是對我抱以“嚴是愛松是害”的原則。私底下管我管得特別嚴,但是打開門之后我一切都是好的,就是標桿。
對于這樣的“雙標行為”,我媽是十分贊同的。
而這次的這位老師,是新老師,她不是第一年做老師,但是教齡絕對很少,所以這種表面功夫做得不夠到位,加上我們班也比較調皮吵鬧一些,她就總是板著臉,對我們很兇,以至于我覺得她討厭我們這個班,也討厭調皮的我。
直到她對我說:“那是你呀,你去跟她們說一下。”
。。。
****************************
超過了過兒童節的年齡,離開了過兒童節的地方,還能過上兒童節的,估計也只有貓媽了。
一直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中年少女們”揚言過兒童節什么的,那些都是假象,都是咋咋呼呼給別人看的,朋友圈嘛,你們懂的。
貓媽來說說我長大以后的兒童節吧。
這要提我在上海公司的領導了,絕對“么閑話剛了"!
那天兒童節,同事阿姨媽媽打扮得漂漂亮亮來公司(話說人家本來就是大美女,那天特別好看),她興致很高,還專門告訴我,說自己出門的時候很開心,老公問為什么打扮得這么好看,還這么高高興興地區上班,她回答:“我們今天過兒童節!”把她老公整個給懵住了。
這是真的,那天我們真的要過兒童節!
這句話一說,要20來年了!你們就這么想吧,你們現在在朋友圈舔臉曬自己過兒童節,如果是20年前你們快40歲的時候揚言要過兒童節,是不是要被周圍的人嘲諷死了:“都什么年紀了?自己也不掂量掂量,看看自己那張老菜皮的臉?”(我外婆就是這么說我媽的:年紀都一大把了,還打扮什么?)
這天不止這位美女,部門里所有的同事,男女老少的,大家都過兒童節:在吃午飯的時候我們去了公司對面的水煮魚大快朵頤——領導請客。
******************************
所以說我們這個領導“么閑話剛了”團建工作一只鼎!
豈止兒童節?什么新年紅包、生日紅包、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感恩節、圣誕節,只要我能叫出名頭找到理由的,他都掏錢!這是不是很像相聲《領導冒號》中找理由公款吃喝啊?
只不過在我們部門不是公款吃喝,是我們領導自己掏錢的。
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在我們部門很開心?
這是貓媽我的功勞哦!
以前我們領導也沒有這樣的覺悟的,都是我加入之后充分發揮了皮厚的精神,找個任何理由都要領導請客吃飯(是的,貓媽我沒有其他愛好,就是吃飯呢)。漸漸的,到了什么節日了,領導就拿出錢來,整個部門午餐的時候歡歡喜喜大聚會。最主要的是:領導工作很忙,這樣的聚會他只是掏錢,人基本上不出席。
于是部門里漸漸形成了這樣的風氣:生日的時候領導也會發紅包,但是壽星會請客吃飯哦。這樣一算,大家中午吃吃喝喝的機會又多了好多好多。
*******************************
話說,按照這個吃法,領導早就該破產了。其實不是的,因為工作的關系,部門同事經常出差(所以不是領導一個人不在辦公室,是大家基本上都不在辦公室),留守家中的就是兩個小秘書和后來的市場部那幾個人。我們屬于工資比較低的,就靠著這個機會開開心心打牙祭了。遇到同事碰巧不出差的,就跟著一起歡歡喜喜過節了。最有趣的一次,我們在達令港聚餐,一個同事剛出差回來,我說一起來吃飯,他說不了,還要忙著辦公室里處理文件,自己外面已經隨便吃過了。我說達令港的餐后水果是非常有名的,你不來吃大餐,就來吃西瓜吧。一句話,正中同事下懷,他非常高興地加入了聚餐的隊伍。
這個才是貓媽眼里真正的過節。你們那種下了班之后花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的,然后還要疲憊回家該干嘛干嘛的,怎么能和我們與辦公室同事之間開開心心,早上去公司的路上滿心歡喜期盼相比呢?
***************************
再多說一句,北美是沒有兒童節的,也沒有婦女節,因為每天都是兒童節,每天都是婦女節。婦女兒童的地位都很高,不需要專門哪一天來提醒男人們。所以來到這里我都沒有好好過過這些節日了。
現在做了老師,最近又給同學布置了一篇寫“兒童節”的作文,也算過節了。同學的臉色比較尷尬,我也沒辦法啊,我也不想啊。但是沒有寫作文的作業,家長要不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