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喜歡文字的人多會喜歡和清靜寂。特別是暗夜里,一盞燈,一支筆,一紙文,看似孤獨,卻恰恰是你能夠放棄一切偏見與執念,無限接近本真的時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的內心,即使是略顯陰暗的角落,終歸也是你靈魂的一部分啊……
是否會在書寫的某個瞬間陷入恐懼,擔心筆下的文字過于浮夸,漸漸偏離了為文的初心,誤入嘩眾取寵的歧途?
是否會在自己的文字遭受質疑和詬病的時刻穩住自己的情緒,不羞不惱,不急不燥,依舊可以手持一支素筆,在自己創設的世界里勾勾畫畫,保持心情美麗?
是否會將文人間的互相探討,當作一次交流切磋的契機,只論內容不論其他,縱慷慨激昂、言辭激烈,亦是有營養的辯論,絲毫不涉及人身攻擊,不轉為彼此交惡的一場罵戰?
02
以上種種,言之聽之似乎輕易,實踐起來能夠永葆積極的心態卻難。究其原因,多半是一個人太想成功了,便開始急功近利,便漸漸失去理智,便無所不用其極,管它什么形象不形象,占理不占理,能達到目的就好。
也曾苦惱于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專業背景,偶爾在摸索中有所前進,更多的時候,則像沒頭蒼蠅一樣跌跌撞撞。
也曾羨慕過那些以“文字之道”為業的人,比如策劃,比如編輯,以為那樣便能更加輕松地推開夢想之門。
也曾夢想自己如羅琳般好運,做了個夢,便能文思泉涌,任靈感和思緒在筆尖鋪展開來,綿延不絕,井然有序。
03
殊不知,科班出身也好,職業背景也罷,從來都不是寫好文章的必要條件啊!至于運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個讀中文系的人,他/她可能理論知識豐富得很,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偶爾丟一個技巧入文,便能讓那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大呼好文。可他/她很可能把時間都花在刻意練習之外的事上,直到喪失了基本的專業技能。
一位紙媒編輯,自己寫文,也看別人為文。一方面掌握著別人的“生死大權”,難免傲嬌,另一方面卻過分依賴于主觀判斷,一直以麻木不仁的心態去面對文字,怎能選出令人滿意的文章?又遑論最初的那份觀察事物的敏感之心。
至于運氣,是該抱著守株待兔的心情還是會因堅持了許久都未被臨幸而就此放棄?
不禁感嘆:責任感去哪兒了?努力和堅持就那么難嗎?你真的甘心未及夢想便已經放棄了自己,錯付了光陰嗎?
04
想來,專業或職業取向從來都不是培養寫作者的必經之路,有時候反而是滋生懶惰的溫床,是輕視他人、唯我獨尊的所謂倚仗,更是一種牽絆和負累。
與之相應,一顆赤誠的心反而能夠為夢想助力。起點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可一世和沒有自知之明,狂妄使人失去理智,偏執使人喪失謙卑,唯有明確自己的缺陷和努力方向,才是不斷進取和向上的正途。
就算你此前“一窮二白”,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要知道:所謂的技巧,可以慢慢學,所謂的認可,需要慢慢等。你只管做你自己,其他的,交給時間就好。
05
多少次這樣的場景出現在我夢里,帶來的是美好的遐想:攜一支妙筆,在紙間暈染,漸漸生發出一朵小花。即使那花朵不起眼,即使如夕顏般只開一夜,也還是會努力去追尋。
就像這次的簡年活動,500字的門檻受眾度頗高。可15天的堅守,萬人萬字的接力,如火如荼地進行書寫,是多少人在努力筑夢啊。難嗎?似乎并不。可這樣的堅持似乎需要些勇氣,那不是無知者無畏,不是三級跳的遙不可及,是稍稍努力就能觸及的一個高度。
這目標不大不小,卻恰逢其時地成就了那些猶疑徘徊者在年初向前邁進的小心思。也正如很多文友所說,這樣拒絕誘惑、忙碌中擠時間的年印象最是深刻,而與文字共舞的日子,無疑最是動人,是冬日里的陽光,亦是霧霾中的晴朗。
06
很多人說:寫作是一場修行。
我想,過程中縱然沒有九九八十一難的曲折,也還是要有所經歷,方能有所成長的。促成這“成長”的,可能是一句評論,可能是一封拒稿信,更有可能是你重讀之時的一份沮喪,無論形式,都磨礪著你脆弱的神經,逼迫著更加強大,學會心平氣和,學會柔韌剛強。
縱然未必要經歷錐心之痛,卻很有可能體會到從思想雛形、到逐步構思、再到漸漸成章、改后煥然一新的模樣,這是一次自助完成的思想洗禮,每個人都將在這樣的脫胎換骨之后,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
07
從普遍意義上講,作文之事無論牽涉他人與否,你都該明白:寫作之外,做人才是首要。正所謂修身養性,修的是體力,養的是心性。誠如孟子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少不了那股浩然正氣。就像我們,寫的是文章,功夫卻首先要下在文外,最根本的問題一直都在你心里。因此,我始終相信:作文先做人,文品是人品的縮影。
作文和做人通過待人接物、情緒管理、內里性情,無不為你規劃著你的“作文人生”。自私的人很難關照他人、關照世界,筆下的文字自然缺少人文關懷;暴怒的人做不到處變不驚,自然只能將文章作文宣泄的工具;而……火熱的人必不會待人冰冷,帶給我們的當然也是溫暖的文字。
或許,每一個愛文字的人經過歲月的打磨,最終的性情都應該是溫潤如玉的。我們一點點調試著自己的心態,修正著自己的品行,為的是有朝一日能通過堅守,通過努力,打造一塊獨特的璞玉,也許它并不耀眼,卻自帶幽微迷人的氣息,汩汩地流進了人心。
本文內容純屬原創,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