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觀瀑,冰棱與飛瀑相映成趣,別有一番風味。
上一次游溪口,還是在高二的“高考節”。從小學開始,高考的三天對我來說就是高考節,小學時因為老師要去監考,我們放假,高中是因為學校要作為考場,我們還是放假。高二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加上外婆,參觀游玩了雪竇山風景區。雖是夏季,但梅雨季尚未到來,瀑布還沒到豐水期,千丈巖沒有書上描述的那么壯觀,倒是以巖石滲水的山泉為主要水源的三隱譚瀑布水流湍急,風情獨有。
這一次游溪口,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半。我邀請大學舍友回家體驗南方的冬天(因為我的舍友都來自長江以北),順便就“炫耀”一下浙東的山水和人文。爸爸為我們當司機,順便也又游了一遍。
我一直以為冬天不是豐水期,瀑布不會太好看,想不到因為前段時間下過雨,又因為前兩天氣溫驟降至零下,瀑布不僅水量大,而且周圍巖石上掛滿了冰棱,流動的形態被定格,靜與動完美結合。
三隱譚是一個下山的游覽路線。起初,我們先聽見瀑布的轟鳴聲。很少有水可以被稱作“隆隆”的,瀑布可以。接著就能窺見一角。于是加快步伐往下沖,一直跑到潭邊。潭水的寒氣逼過來,瀑布飛濺的細密的水汽撲過來,有冰棱被湍急的水流擊落,落入潭中發出異于流水的聲音。
冬日陽光傾角大,落在瀑布上,折射出清晰的彩虹——接近潭水的地方有一條,上面還有一條更淡的,色彩分布恰好與下面一條相反。于是我們在潭邊與瀑布和彩虹合影。
大約是因為我在還不算一個徹頭徹尾的文人的時候就學習了更加現實主義的專業,以至于我慢慢變得無法敏感地發現差異和美。我只覺得三隱譚總體是下面一個碧綠幽深的潭,上面掛著一個或者兩個瀑布,至于三個潭有什么區別,大約就是瀑布的條數不同,便想不出旁的了。
純粹的自然景觀其實是有些平淡的。聰明的人們總是能從自然中意會出各種各樣的故事,輔以想象的修飾,于是自然景觀都生動起來。三隱譚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龍的故事。白龍女與青龍太子的愛情故事,金龜守著龍的聚寶盆的故事,諸如此類。
路邊間或有對野生動植物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在這不起眼的山上,有著我只在書上看到過的曼珠沙華和猹,有一種很神奇的感覺。還有節選自蔣介石日記的片段。在一個山石對面的路上,我們看到宋美齡對蔣介石的調侃:“此介石也。”我們不由會心一笑。
又繞過一個山坡,我突然看到半山坡的紅色小野果,形似覆盆子,但顯然不是。爸爸說是可以吃的,率先放了一個到嘴里。我嚇得就像拿出手機準備撥打120。過了一會兒,看看爸爸似乎也沒有口吐白沫兩眼無神嘴唇發紫,嗯,看來是可以吃的,沒問題。于是我們也吃了幾個,有點酸,有點澀,不過還蠻好吃。三九嚴冬里竟然還有果子成熟,真是不容易。
巖壁上結了一層冰,冰層底下仍有水流緩緩而下,一個個水珠是一個個小黑點,乍一看還以為是小蟲子,嚇了一跳,定睛一看是水珠,又覺得莫名的可愛。
坐纜車到妙高臺,蔣介石下野時住的別墅。轉一圈,了解了蔣介石三次下野的歷史。
下山后又去雪竇寺逛了一圈,彌勒道場上陽光明媚,暖暖的,叫人昏昏欲睡。
鎮上的景點就比較集中。從武嶺門進去,小洋房,武陵學校,豐鎬房,玉泰鹽鋪,最后是溪口博物館。把蔣介石的父母兒子都簡單了解了一遍,然后覺得我實在太不了解家鄉這個大名人了,應該要找一本傳記好好看一看。
我站在妙高臺的欄桿邊向下看,千山盡在腳下,仿佛天下盡在掌握。于是可以理解為什么蔣公即使下野也能掌控全局。地靈所以人杰,古人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