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炎炎的夏日給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是炎熱、暴雨、臺風?還是冰淇淋、空調、風扇?想必還有那令人煩擾不堪的蚊子。
常常聽說誰誰特別招蚊子,也聽說過很多“專家”們解讀背后的原因。有體溫說,有血型說,有二氧化碳說,當然也有很娛樂的“星座”說。你想不想了解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給大家介紹一本介紹人體微生物世界的書籍——《為什么有的人特別招蚊子》。
作者是美國兒科教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教授Rob Knight與科學作家Brendan Buhler。這本書從”為什么有的人特別招蚊子”這一千古難題入手,帶你深入了解人體微生物世界,就像《達爾文進化論》一樣,能夠刷新人生觀、世界觀。
02
科學家們借助近些年包括DNA測序技術在內的多種新技術,發現了人體內的圍觀生命形式的驚人真相:單細胞生物,即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到驚人的地步,幾乎存在于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而且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它們幾乎關系著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甚至連人的性格也難逃微生物的控制。
在1977年,美國的微生物學家卡爾·烏斯和喬治福克斯通過比較區分細胞層次的生命形式,運用rRNA,繪制了生命樹,揭曉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微生物比所有的動物和植物的總和還要多。
人體微生物群——須臾不離的雙胞胎。存在于我們體內和體表的微小生物集合,被稱為人類微生物群,它們的基因被稱為人類微生物群組,它們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 微生物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包括消化、免疫反應甚至行為舉止等。不同組的微生物群寄居于人體的不同部位,各司其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我們身上所出現的各種古怪現象,諸如“有些人特別招蚊子”,可以在人體微生物的多樣性方面得到解答。
2. 微生物解釋了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雖然,你和你身邊的人,從遺傳物質上相似度高達99.99%,你們之間在腸道內的微生物只有10%的相似度。來自微生物的區別,解釋了你們之間從體重到過敏反應;從生病概率到焦慮程度等各種差異的原因。
甚至可以說,微生物重新定義了人類。
現在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方法,科學家們可以從身體的不同部位采集細胞樣本,迅速分析里面包含的微生物DNA,并把全身樣本細胞的信息結合起來,以識別寄居在我們身上的成千上萬種微生物。
簡單說來,我們現在可以創建自己的微生物地圖。而這項分析的成本正在跳崖式下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醫生們會將“微生物地圖”作為常規醫療檢測項目。
另外,新興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和肥胖癥、關節炎、自閉癥和抑郁癥等多種疾病之間存在著前所未知的緊密聯系。
隨著對這些研究的深入,我們也看到了未來治愈這些疾病的曙光。
03
全書從七個方面介紹人體微生物世界,簡單介紹一些:
第一章 人體到底寄居著多少微生物?
人是由大約10萬億個細胞組成的,但是人體攜帶著大約百萬億個微生物細胞。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所繼承的基因90%是微生物基因。這意味著:你的大部分都不是你自己!
這是不是深深地打擊到了人類的自尊心?絲毫不亞于當初人類發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本章便詳細講解了為什么有些人特別招蚊子。始作俑者就是“微生物”:微生物寄居在皮膚上,享用體表分泌物同時也導致了身體特殊的氣味更加濃郁,而蚊子對其中的某些體味“情有獨鐘”,于是擁有這種體味的人就特別招蚊子。
想必讀到這里,您一定特別想知道,是不是殺掉這些“始作俑者”就能緩解被蚊子叮咬的現狀嗎?作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通過涂抹抗生素可以達到終極驅蚊效果,但是,這種方法不推薦使用,因為這些寄居在體表的微生物們,實際上幫了我們的大忙,它們的存在,讓一些難對付的微生物“刁民”很難感染我們。
同時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微生物“指紋”:科學家們發現,不同身體部位的皮膚上寄居著不同的微生物,但寄居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并沒有直接聯系。
寄居在人類左手上的微生物,與寄居在右手上的截然不同。如果把某個人的電腦鼠標與其手掌進行匹配,準確率高達90%。而且,寄居在你手上的微生物與其他人手上的也是不一樣的,差異性高達85%,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擁有一套獨一無二的微生物指紋。
作者通過鼻子、肺部、口腔、牙齒、腸道等身體的各個部位的微生物種群特征及數量講解相關的疾病與微生物們之間的聯系。
第二章 微生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但如果你像本書的作者一樣,是一位研究體內微生物在嬰兒出生前所扮演角色的科學家,這份禮物絕對會是與眾不同的。
“順”或“剖”,這是個問題!本書作者是堅定的順產理念擁護者,他認為,胎兒通過產道時,身上所沾滿的密密麻麻的微生物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來保護孩子。從母親那里獲得的第一批微生物,對孩子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認為,如果嬰兒是剖宮產的,其身上的微生物就與成人皮膚上的微生物相似,與順產嬰兒身上的微生物組截然不同。
這可能導致,剖宮產出生的嬰兒更容易得許多與微生物或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哮喘之類的)。
當然!選擇剖宮產的人群也不用驚慌,誘發疾病的風險相對比較小。更何況,這種觀點尚有爭議。
我們很難梳理出,剖宮產和順產對人體微生物的確切影響,因為出生后,人類身體的微生物組就會迅速發生變化。
作者還通過微生物的演變講解母乳相比配方奶粉的優點,當然作者是母乳喂養的堅定支持者。
第三章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本書前面說到,人類身上的微生物會誘發許多特殊疾病,比較顯著的是感染類疾病和炎癥性腸病,不明顯的有多發性硬化、自閉癥和抑郁癥。決定我們是否患病的,除了接觸到致病微生物以外,還取決于接觸微生物的頻率、基因構成以及其他因素。
作者通過“傷寒瑪麗”等多個實例詳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健康之間的緊密聯系。甚至包括“肥胖”這個困擾眾多愛美女性的難題,也與微生物息息相關,胖不胖,決定權并不在你。
眾胖MM們是不是很想大聲疾呼“冤枉啊,肥胖不是我的錯——不是我們管不住嘴,是微生物太厲害”。
真正導致肥胖的是微生物,而非病毒、抗體、化學物質或排泄物中的其他任何東西。
許多為人們制定的時尚減肥法,目標就是要改善微生物組的狀況,但到底有沒有效,這還是個問題。
第四-七章分別為“微生物對情緒及行為的影響”、“打造更好的人體微生物環境”、“抗生素能頻繁使用嗎?”、“微生物與人類未來”等。作者從多個方面講述微生物與人類深刻關系,這里不一一介紹,推薦各位閑暇之余去閱讀。
結語
這是本輕松有趣的小書,不僅引領我們走進了微生物世界,了解到身體里那些看不見的“小蟲子”與我們的親密關系;還重塑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身體的大部分都不是我們自己,我們居然連主宰胖瘦的權利都沒有!
但其實,這并不會打擊到人類的自尊心,人體環境和大自然很相似,它擁有一套自洽的生態系統,如此精妙,如此神奇。如同莊子的生死觀,“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從茫茫的世界而來,在我們死后又回到了茫茫的世界。從微生物角度說,我們時刻存在著,永遠不會消失……”
(文: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