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瓦爾寶典》這本書從去年開始火出了圈。那么,納瓦爾是誰?他是一位硅谷的天使投資人,還是一位創業家。他出生于1974年,投資過上百家公司,包括耳熟能詳的推特、優步等等。同時,他還有著很豐富的創業經歷,創辦過大大小小幾十家公司,總之就是那種人們口中所說的成功人士。
但是,在這本書中說到的納瓦爾所有的身份里,商人這個身份是最靠后的。那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么呢?
?首先,納瓦爾是一個讀書人。
他讀過非常多的書,對讀書,對學習,有一套他自己的感悟。納瓦爾說,讀書不要追求數量,因為數量是個偽命題,很多人統計閱讀數量,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其實知識面越廣的人,思想越獨立,他讀不完的書就越多。因此,不要刻意追求讀完多少本,而是要時時刻刻關注那些反映趨勢的新概念。再比如,怎么才算把知識學明白?納瓦爾認為,標準就一條,給孩子講一遍,假如孩子能聽懂,那說明真的讀懂了。
?其次,納瓦爾是一個特別懂生活的人。
比如,問到什么叫退休?納瓦爾回答,退休這件事跟年齡沒關系,所謂退休,就是不再為了想象中的明天而犧牲今天。能活在當下就達到了退休的狀態。
再比如,有人問賺多少錢算夠?納瓦爾回答,當感覺到能夠擺脫對金錢的貪念就行了。擺脫的標準是要給自己設立行動的硬邊界。也就是不管賺多少錢,都不要升級自己的物質生活。
再比如,有人問什么叫履歷?納瓦爾回答,履歷跟在哪上學,做過什么工作都沒有關系,他認為履歷指的是一個人承受過的痛苦的合集。
所以,納瓦爾不僅懂生活,而且金句頻出。
?納瓦爾第三個身份是個網紅,是個金句王。
現代年輕人在PPT里最喜歡引用這么幾個人的話:巴菲特、查理·芒格、喬布斯、拉里·佩奇,再有就是納瓦爾了。
《增長黑客》的作者范冰老師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做了一場反直覺的精神瑜伽。它講的不是任何大而全的道理,幾乎沒有那種成功者高高在上反復述說成功學的感覺。相反,整本書的姿態非常低,作者在書中把他能想到的,所有對生活、對學習、對創業的思考,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
下面進入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 人生的本質不是一道加法題,而是一道乘法題
這本書特別像人生備忘錄,因為書中的每一句話單獨拿出來好像都能作為名言,都特別像一個人“一生的墓志銘”。而且,這些話是有關財富、生活和幸福等多維度的。
整本書都在傳達一個關于人生的真相:人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作者用一句話來概括,人生的本質不是一道加法題,而是一道乘法題。
過去,人們會覺得,每天做事就是在不停地為人生積累回憶和積累價值,是在做加法。但納瓦爾覺得當下的每一個小舉動,都像一道乘法題一樣,乘以一個很大的數,那么整道題的運算結果,會成倍地往上翻。
要知道,投資人對乘法這件事是非常有感觸的。因為在投資這個領域里,往往做對一個小決定,獲得的回報是驚人的。比如,這本書里寫到,一個決策正確率為80%的人和正確率為70%的人相比,雖然正確率只高了10%,獲得的回報要高出數百倍。
這個道理不光適用于投資,也同樣適用于人生中的很多事。為什么呢?說起來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這個世界的真實結構就是一層一層彼此交錯的網。在每一層網絡中,接入的資源都是不同的。所以,每當能力上升一個層級,都會接入到更高一級的資源網絡,這個時候會有更多、更好的資源被卷入進來。
比如,作為一個鐘表匠,以現在的能力可能只能造出普通精度的齒輪,也只能接到特別普通的訂單。但是,假如能制造出更精密的齒輪,哪怕只是精密一點點,那么這個時候,就會打開更高一層的資源網絡,那些更有名的品牌,甚至是奢侈品都會主動來要求合作,那么整個人的品牌價值都會獲得很大的提升。
納瓦爾還舉了另外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海潛水員,能去別人去不了的海域,那么將會獲得什么樣的收益呢?假設深海里突然出現了一艘沉船,船上全都是金銀財寶。那這個時候,別人就只能眼巴巴地想著這個寶藏,但是你卻有機會直接探寶。因為,你能連接到別人連接不到的這些更好的資源。
比如,高考時很多老師都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叫“多考一分,甩掉千人。”意思就是人生就像是做乘法,多做一點小努力,取得一些小進步,獲得的價值回報不是線性放大的,而是會以乘數效應,以更快的速度被放大。
這本書其實在傳遞的主張是“千萬不要低估那些小努力”。
納瓦爾在書里寫到,只要肯比別人多努力那么一點點,多付出那么一點小努力,那么人生就會以乘數效應獲得更大、更多的價值。有一個概念叫“茍且紅利”,說的就是別人都在敷衍、糊弄、馬馬虎虎做的時候,這個時候只要有人肯認真,就能享受巨大的紅利。
納瓦爾還說到要注意復利效應。比如,拿出10塊錢做投資,每年賺10%,假如按照每年30%的復利來算,那連續30年,獲得的是多少呢?那可不是本金10倍或20倍,而是數千倍,這時你會拿到26000多元。這算不算得上一筆很可觀的收益了?
不光是財富,生活中的所有回報,幾乎都來自復利。不管是人際關系、愛情、健康,還是習慣,都是這樣。比如,培養一項技能,每天堅持練習。每天可能不用練習多長時間,只堅持10分鐘,20分鐘,那么未來這個技能它可能成為副業。保持正向積累的速度,最后帶來的回報可能是驚人的。
也就是每天能夠進步1%,那么1.01的365次方就是一年進步的總量,這個總量是多少呢?答案是37.8。所以,千萬不要低估那些小努力。
納瓦爾提醒到,需要認真學習像算法、概率學和統計學這些基礎數學,因為這會讓人對數字、復利、乘數效應這些事變得越來越敏感。
拿瓦爾認為每個人的人生就像充滿了一道道隱形的門,只要肯往前走一步,就能打開那扇新的門,進入一個新世界。歸根結底,不要茍且,不要放棄,不要低估那些小努力。
第二部分? ? ? 閱讀是建立一個人心智模型最好的方法。
納瓦爾是個典型的終身學習者,是個讀書人。
納瓦爾說,閱讀是建立一個人心智模型最好的方法。
首先,在納瓦爾看來,閱讀這件事,它是跟自己較真,而不是跟別人比賽。閱讀歸根結底,不是為了跟別人炫耀,而是為了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清醒的思考者,形成對世界的獨立認識。
比如,有一本書,拿起來讀到一半,突然發現這本書以前好像讀過,要不然干脆別讀了,換一本吧。納瓦爾告訴你說,千萬不要換,假如一本書帶來這樣的感覺,那么就說明大腦已經做好再讀它一遍的準備了。所以,要堅定地讀下去。
當面對很多不同的書的時候,應該怎么選書呢?納瓦爾的建議是從經典作品開始讀。比如,數學、科學和哲學領域的書都可以。
納瓦爾認為,假如想了解進化論,那一定先讀達爾文;想了解宏觀經濟學,一定先讀亞當·斯密。總之,一定要從早期的經典作品開始讀起。
納瓦爾認為,閱讀的順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比如,如果在閱讀初期讀到那些經典作品,就等于說為整個知識大廈的體系里,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地基。
早期的閱讀其實是在給你自己的讀書體系,做最原始的源代碼編程。書的內容會影響最初的思維方式,而這個思維方式,一旦奠定,以后再改可就難了。
那么,具體怎么讀書呢?納瓦爾的讀書方法,歸根結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讀書這件事的本質,不是給自己豎墻,而是給自己找路。很多人讀書往往喜歡較真,不管這本書有多難,不管要花多少時間,一定要一章章、一頁頁地全都搞明白再說。納瓦爾就覺得這種行為就是像在自己的面前豎起了一堵墻。
在納瓦爾認為讀書的本質其實是在那一章章由知識織成的縱橫交錯的網絡當中,找到一條路。假如這本書沒讀懂,沒關系,先放下,先拿起另外一本,只遵循自己的感覺,去讀那些自己有興趣,并且一讀就能讀懂的書。
這個過程就像當你穿梭在一片由知識組成的密林中,最關心的不是怎么推倒眼前阻擋的那棵樹,而是當遇到阻礙的時候,能不能環顧四周,為自己另辟一條出路。這樣的話,一路讀下來,就很輕松地構建起了自己的一套獨一無二的閱讀體系。
閱讀體系的背后就是你思考方式了,是知識結構。讀書,不是一個任務,而是一種享受。不要跟自己的情緒對抗,要把讀書變成一件讓人樂在其中的事。當找到了一條路,沿著這條路不停走下去,一定會打開一個新世界。
歸根結底,讀書這件事特別重要,他說到“人與人的區別是‘喜歡閱讀’和‘不喜歡閱讀’。”在納瓦爾看來,讀書對人生的作用到底有多重要。
這本書還讓我們重新去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叫作“聰明”。大部分人都認為,“聰明”指的是一個人的智商高,是一種天賦。但是,在納瓦爾身上,你會發現到底什么叫聰明。他始終保持著很好的思考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對待成功的習慣、對待失敗的習慣。他就是一直堅持這些好習慣,這些習慣不會在短期內讓納瓦爾獲得特別大的成功,但是,它會在納瓦爾在很多小事上,做得比別人好那么一點點。
比如,誠實正直、積極樂觀;再比如,工作的時候,總是要跟比自己更成功、比自己優秀的人為伍;再比如,玩耍的時候,要和比自己快樂的人在一起。只要能長期保持這些習慣,再加上時間的復利,它會給你回報。
所以,聰明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很多好習慣的集合。
納瓦爾在書里說 :“99%的努力終將白費”。這句話的意思是并不是努力沒有意義,而是所有的努力會以另一種方式,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報給每個努力過的人。
就像電影《卡薩布蘭卡》里說的,“如今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沒錯,如果你讀過很多書,書里具體講了什么,可能后來記不清了,但書里的那些道理,可能已經融入思維方式,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幫助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生命是有限的,而每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1%,然后全力以赴的奔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