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絡
人生如一條河,蜿蜒曲折,誰也不知道中途會發(fā)生什么。
今春,新冠肺炎席卷而來,這個已不再綠意盎然的星球緊急剎車,我們被迫慢下匆忙的步伐,宅家避染,有了時間反思生命、生活、與人生。
無意中再刷影片《荒島余生》,突然就感同身受了。
疫情之下的我們,猶如放逐到孤島,重新學習生活、相處、堅持之道。雖然比起湯姆·漢克斯扮演的查克,我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逐,但這隔離的日子,也讓我對生存本質有了3點新的領悟。
01
“余裕”才能為生活帶來感知情趣的美
提出“斷舍離”概念的山下英子告訴我們:“ 空間的寬裕,時間的充裕,人際關系的從容就是“余裕”。
而這種"余裕",我們現(xiàn)代人很多都缺失了。
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裹挾著每個人,活得很累。怕自己被落下,忙著趕路、做事、交際、提升自己,在我們以為能控制生活的時候,忙碌也控制了我們,而遺忘了生活本身。
疫情讓大家宅家久了,閑下來了,想起風景,但已出不去了。平時隨便點個外賣,或下館子,就能享受到美食,但匆忙的我們來不及細品,成了果腹而已。
《荒島余生》中的查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意外,帶來的生活與思想上的翻天覆地。
飛機失事,查克隨洋流漂流到了座荒島,真的是荒無人煙,還來不及慶幸大難不死,生存危機就迫在眼前,淡水、食物、遮風避雨都成了大問題。
查克多年來學習如何賺錢,跑業(yè)務,企業(yè)管理,通通用不上了,這時的他只能依著本能求生。
盤點隨他一起漂流來的包裹,溜冰鞋、禮服、排球和一份離婚協(xié)議書,現(xiàn)代文明的產物,在遠離文明的荒島,已沒有了它高大上的價值。
不久,溜冰鞋成了砍伐工具,造窩;還替代廚具,砍椰子,造食物;禮服的紗則成了捕魚網。在生存面前,一切花俏的錦上添花,都成了多余。就連平素極容易點燃的火,在遠離文明工具后,都成了奢望。
查克向原始人學習鉆木取火,叉魚。這兩件事讓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但他始終堅持,直至身體傷痕累累才慢慢成功。甚至他一直沒去治療的牙疼起來后,他用溜冰鞋的鋼韌就為自己做了個簡易的拔牙手術。
在這里,什么身份、地位、名譽、金錢都無用了,查克沒有了做不完的工作,每天就計劃如何吃飽、睡好,觀察地形。他的時間慢了下來,多了起來,空閑了還能欣賞下荒島的原始風景。其實,生存的需要,遠遠小于我們現(xiàn)實的諸多需求。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適合我的東西是什么?”在徹底問清自己后,我們要將過剩的物品果斷丟棄,代之而來的便是“余裕”,這種余裕能為生活帶來情趣的美。
在荒島四年多的生活中,查克一直在感受生活本身,他有了時間,望著美麗的海灣,追逐水里的小魚,甚至我覺得,除了他依然思念著愛人外,他并不排斥這種越來越適應的生活。
這點從他離開小島時,回望不舍;被解救回來后,依然在忙碌的怪圈外,保持不疾不徐,經常停下來用心感知生活,就可見一斑。
宅在家里的日子,我也有時間回溯了過往,清理過往,必要的,不必要的,該珍惜的,該丟棄的,一一規(guī)整。
有了更多的余裕,也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無處不在的美,與心底洋溢的樂。
02
孤獨是走回內心的路
文案天后李欣頻告訴我們:“人在最痛苦的時候,在你身邊的只有你自己。”
查克如此,我們也相同。
查克除了要戰(zhàn)勝狂野的大自然,還要對抗一個人的孤單、恐懼、焦躁和看不到希望快枯死的心。
在荒島的一千五百多個日夜,他有兩個精神伴侶,懷表中愛人的照片,用排球塑造的臉譜人物威爾森。
每晚睡前他會與愛人吻別道晚安;每個白天他都會與威爾森聊天。自從有了威爾森的陪伴,查克恢復了自己的平靜,就這樣度過一個又一個除了海浪聲就是自己聲音的白天與黑夜。
威爾森是誰?
蘇芩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很能說明查克的狀態(tài):
“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認識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會懂: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查克流落荒島,讓他從過于繁忙中脫身,有了余裕,去回看過去,忙得連求婚都沒有時間的自己,那二十多年忙碌中的得與失。
在一個人的孤獨中,他有機會靜下心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重新感知到了另一個心底深處的聲音,威爾森就是他心里分離出來,傾聽他,理解他、陪伴他的另一個自己。
能和自己相處的人,就能享受孤獨。而不能和自己相處的人,即使在人堆里,也一樣寂寞。
因為不能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他人相處,無法相處會產生巨大的空虛感,為了逃離這種空虛感,又會將自己投入到更忙碌中去,沒有時間學習與自己相處,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其實,孤獨沒那么可怕,使孤獨變得可怕的正是害怕孤獨。
這是查克帶給我的第二重領悟。
03
在與自身限度的抗爭中成長
看著《荒島余生》中查克的百折不撓,我想到了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他們是如此的相似。
書里老漁夫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鯊魚一只只破浪而來,筋疲力竭的老漁夫不是不知道,砍斷拉著大魚的吊索,就解脫了,就可以回家了,就可以睡覺了。
就像查克艱難地鉆木取火,哪怕雙手血肉模糊。停止吧,吃生的又怎樣?得病又怎樣?死了又怎樣?活著如此受罪,能不能讓自己輕松的死去?
在洋流的漂流軌跡有可能回去之際,查克毅然乘坐自制小木筏,乘風破浪,在汪洋中漂流。留在小島,哪怕是茍延殘喘,不比搏擊風浪,枉送性命強嗎?
但是,老漁夫沒有放棄!查克也沒有!
他們都是與命運搏擊的人,與自己的限度做抗爭的人,他們雖外表低調普通,但內心是真正的強者。
海浪沒有吞噬查克, 荒島也沒有摧毀他,時間依然沒擊垮他,甚至恐懼、孤單、寂寞,通通在一次次的成就他。
就像王小波曾說過的話:“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天擴大了,人類在與限度的斗爭中成長。”
查克永不氣餒的爭取,他的限度在一次次擴大,他荒島的生存技能日漸熟練。
回歸的條件成熟后,他又開啟了自救返航,即使面對可能的毀滅,他依然沒有被恐懼打敗,向限度之外爭取又一次機會。
這是查克帶給我的第三重領悟。
我忽然意識到,人類今天所發(fā)明的,所發(fā)現(xiàn)的,都是前人沒有的,都是限度之外的,如若沒有這樣一種永不言棄的爭取精神,那人類將永遠止步不前。
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全世界的優(yōu)秀團隊,都是在朝著限度之外邁進,都在為研發(fā)人類從沒有過的新疫苗而殫精竭慮。
《荒島余生》,對我來說,它不僅是湯姆版的《魯濱遜漂流記》,這個故事還讓我明白,人生中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最大的貴人,是永不言棄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