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真言論>淺解
不深究學問,只探討實用。淺讀《黃帝內經》,惠及尋常百姓。
今日話題:
1.天有八方之風,與人的五臟之風有什么關系?
2.人體的五臟之間相互影響嗎??
3.五臟與五行、五味、五富、五谷……怎么對應?
淺談閑敘:東西南北,青紅黑白。
1.
黃帝問:為何天有八方之風,人的經脈又有五臟之風呢?
岐伯答:八方之風是外部的致病風邪,中傷人的經脈,風邪還會繼續循經脈而觸動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一年四季有相克相勝的關系,如春木勝長夏土,長夏土勝冬水,冬水勝夏火,夏火勝秋金,冬水勝春木,某個季節出現了克制它的季候,就是四時氣候的相克相勝。
東風生于春季,春季屬木,位于東方,因此春季多東風,病變常發生在肝,病邪常從俞穴侵于頸項。南風生于夏季,夏季屬火,因此夏季多南風,引水心的病變,病邪常從俞穴侵于胸脅。西風生于秋季,秋季屬金,位于西方,因此秋天多西風,病變常發生在肺,病邪常從俞穴侵于肩背。北風生于冬季,病變多發生在腎,病邪常從俞穴侵于腰股。長夏屬土,土位于中央,病變多發生在脾,病邪常從俞穴侵于背脊。
因此春季病邪之氣傷人,疾病表現在頭部;夏季病邪之氣傷人,多病在心;秋季病邪之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病邪之氣傷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發生紛蚯等癥,夏天多發生在胸脅不舒等疾患,長夏季多生脾胃虛寒癥;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四肢痹厥。
如果冬天不進行按跨導引,擾動陽氣,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軌妞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不舒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脾胃虛寒的洞泄病癥,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四肢厥冷、飱泄、汗出過多等病癥。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安泄,春天就不會罹患溫熱病。夏暑陽盛,人體腹理開疏,如不能排汗散熱,就會造成暑濕內伏,到秋天便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診脈法。
2.
陰陽對立又互相維系,二者不可割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陽氣由初生到旺盛,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陽氣由旺盛到衰弱,則屬陽中之陰。落日到半夜,陰氣由初生到狂盛,所以是陰中之陽。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陰氣由旺盛到衰弱,則屬陰中之陽。人身中的陰陽也與此相應。
就人體陰陽而言,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從臟腑的陰陽劃分而官,則臟屬陰,腑屬陽,肝、心、髀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了解陰中之陰,陽中之陽的道理是什么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腎,腎屬水屬陰,居下部,為陰中之陰;夏病在心,心屬火屬陽,居上部,為陽中之陽;春病在肝,肝屬木屬陽。居下部,為陽中之陰;秋病在肺,肺屬金屬陰,居上部,為陰中之陽。必須都要根據疾病發生的臟腑陰陽屬性來施用相應的針刺和吸石療法。胸腔在上為陽,居于胸腔的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之中陰;腹腔在下為陰,居于腹腔的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而脾為陰中之至陰。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互聯系又相互對應的例證,因此人與天地的陰陽是相應的。
3.五臟之間相互影響嗎?
黃帝問:人體五臟除與天地的四時變化相應外,各自之間還相互影響么?
岐伯答:有影響。春屬本主東方,東方青色,與肝相應,肝在體表開竅于眼睛,木的精氣內藏于肝,當肝發生病變時表現為神魂不安而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對應的五富為雞,對應的五谷為麥,與四時中上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病變多在頭部,在五音為角,其五行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發生在筋,在五氣中為腥臊。
夏屬火主南方,南方赤色,與心相應,心在體表的開竅于耳,次的精氣內藏于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對應的五畜為羊,對應的五谷為黍,與四時中上應天體為火星,心主血脈,它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臟,古五音為微,其五行生成數為七,在五氣中為焦臭。
長更屬土主中央,中央為黃色,與脾相應,脾在體表的開竅于口,土的精氣內藏于脾,對應的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對應的五畜為牛,對應的五谷為稷,與四時上應天體為土星,病變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對應的五音為宮,其五行生成數為五,在五氣中為得氣。
秋屬金主西方,西方白色,與肺相應,肺在體表的開竅于鼻,金的精氣內藏肝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對應的五畜為馬,對應的五谷為稻,與四時中上應天體為太白金星,病變多發生在肩背和皮毛,對應的五音為商,其五行生成數為九,在五氣為腥氣。
冬屬水主北方,北方黑色,與腎相應,腎在體表的開竅于前后二陰,水的精氣內藏于腎,對應的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對應的五富為豬,對應的五谷為豆,與四時中上應天體為水星,病變多發生在骨,對應的五音為羽,其五行生成數為六,在五氣中為腐氣。
所以善于診脈察病的大夫,細心謹慎地審察五臟六腑的順逆變化,了解其順道的情況,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對應規律和聯系,體察揣摩,并把這些精理辟論牢記在心。這些極為寶貴的學術,對那些心術不正或天資低劣者切勿輕意傳授才是這門學術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