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噪比,是通信學科中的專有名詞,表示信號(擬傳遞的有效信息)與噪音(無意義的干擾信息)的比例,在通信中越大越好。這個概念,放在當下的生活學習,有其獨特啟示,即我們目前身處一個歷史以來信噪比最低的時期,如不刻意與噪音保持距離,則不知不覺就會被其吞沒。
得益于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達,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與遠在天邊的朋友聯絡,與身處地球村的陌生人聊天,隨時獲悉地球上各種新鮮、獵奇、重要或不重要的新聞。從某一刻起,或者是blog、twitter的流行,或者是facebook等類社交網站的橫空出世,亦或是微信這類顛覆運營商傳統通信模式的產品出現,我們突然被強行鏈接、卷入進入了一個數字世界。也許,突然一個簡單的遠在天邊的事件,美國颶風造成了當地居民生活傷亡,或者聽聞一位久不聯系,僅在社交網站上看到其吐陳納氣的朋友的只言片語分享,會實實在在破壞我們的情緒,進而影響心情,甚至觸發行為。要知道,這類場景在互聯網尚未普及之時,是根本不存在的。
當我們的眼界突然被打開后,有些人會主動去尋求、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答案。但更多的人,隨時豎起來他們的“耳朵”,去閱讀、瀏覽、捕獲大千世界的風聲。曾經我們波瀾不驚的生活,似乎由于參入了這些“信息”佐料,而變得波瀾壯闊起來。人人都有能對熱點事件發表評論,人人都需要跟上快速飛馳的“信息流”列車,以免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和涌動的潮流。
這些新聞和信息,有價值么?一個基本的智慧是:你應該關注周遭附近所發生的事情,因為,只有它們才會對生活產生影響。親人的別離,自來水的污染,突遭的車禍,眼見的風景,這些才構成了具有影響力的信息。雖然不可否認蝴蝶效應產生的重大影響,但到底應關注哪個方向的蝴蝶,哪個種類的蝴蝶,甚至是應該關注蝴蝶扇動翅膀還是獵狗憤怒的咆哮,都是不可提前預知的。有種顯性的可怕是,現在很多人在互聯網上人為制造“干貨”,他們披著“精華”、“不可錯過”等外衣,或者假借名人之口,為其信譽度背書,炮制勵志雞湯,或者大談養生保健,傳授獨家秘方。實質在做廣告營銷,君不見文章中間或末尾,總能浮現商業機構的名稱。這類所謂信息混淆視聽,拉低你的辨識力和品味。
比這類顯性可怕,更為可怕的是:隱性的信息無度消費。很多的確有價值、有思考力的信息,被源源不斷搬上數字世界的渡輪,幫助我們渡向知識的彼岸。不過,在被動接受和快速瀏覽下,很少有人能記住昨天看過的內容,只有不斷追求更新、更深、更有角度和觀察力的新文字和新信息。你就像被擰上發條的鐘表,一刻不停的向前去探身。這類有效信息龐雜而無序,過度接觸將造成噪音混淆信號,削弱系統化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