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好的老師加上一個最好的學生,再加上一個最好的母親,一個最好的陪讀,還擁有當時最好的教學環境,這4個最好的結果竟然不等于4,不等于3,不等于2,甚至不等于1,而是等于0。—引自《風雨張居正》酈波老師講的一段話。
這個最好的老師就是明朝中興之臣張居正,學生則是萬歷皇帝朱翊鈞。
張居正在48歲的時候擔任萬歷皇帝的老師,那時候萬歷年僅10歲。為了小皇帝長大能成才,張居正也確實是嘔心瀝血。親自為小皇帝編制了一本教材叫《帝鑒圖說》,這本“教科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構成的,而且還附有插圖。分上、下兩篇,上篇講述了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下篇剖析了歷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禍。小萬歷從此對這本圖書愛不釋手。這堪稱寓教于樂的典范。
這個好學生確實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如:張居正和小萬歷雖然名義上是君臣,但小萬歷從來不叫張居正的名字,不管人前人后只叫先生;在冬日里老師講課時很凍腳,馬上讓人拿來氈布鋪在老師腳下; 張居正心疼萬歷小小年紀就早早上朝而改時間讓其多睡會,小萬歷卻堅持天天早朝……
種種跡象都表明萬歷是個中興之君,是個可造之才。
這樣的組合本該成為君臣、師生的典范,為何會演變成歷史上最失敗的教育?
寫書法是小萬歷平時的一個愛好。有次,張居正看到小萬歷在寫書法時,憂心忡忡地對小萬歷講:“陛下的書法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現在已經不宜在這上面花費過多的精力,因為書法總是末節小技。自古以來的圣君明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藝術的精湛,對蒼生并無補益。像漢成帝、梁元帝、陳后主、隋煬帝和宋徽宗、寧宗,他們都是大音樂家、畫家、詩人和詞人,只因為他們沉湎在藝術之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還身受亡國的慘禍。”對于張先生的這番教導,小皇帝只得聽從。
看到上面這段說辭,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呀。對的,我們現在很多家長就是這樣,告誡孩子說:“你說你現在的這些興趣愛好有什么用呢?你現在的任務應該是好好學習,長大后才能有出息。”
父母的出發點當然是沒錯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嘛。但這樣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變成學習的機器。不是因為自己想去學習,而因為父母逼著去學習。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些學生高三一畢業,就把書全撕了,全扔了,大學時拼命地玩游戲。因為壓抑得太久了,總是需要爆發的。
張先生和李太后是屬于傳統的家長,他們習慣于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給孩子一個既定的路線,讓他按照自己設置的路去走,但他們忽視了孩子的想法,扼殺了他的興趣。這樣也不難理解萬歷后來會變得叛逆了。
張居正也是一個以嚴厲著稱的老師。比如:萬歷讀書時如果有一個字念錯了,張居正就會厲聲呵斥,嚇得萬歷渾身打顫; 萬歷如果犯了錯誤,李太后就會跟他說:“下次再犯,我就跟張先生說。”可以在萬歷心里對于張居正是多么畏懼。
張居正至始至終只是把小萬歷當成自己的學生,而不是把他當作皇帝一樣看待。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天子,長期被壓制,自己想做什么都要被限制,這種心理壓抑得太久,就容易被扭曲。一旦掌權之后,親手獲得權力的快感,就想把自己失去的都給補回來。萬歷后來會那么貪財恐怕也是源于張居正的這種教育風格吧。
1582年,張居正因勞病死。死后沒幾天,萬歷就開始對敬愛的張老師本人和改革進行清算。
張居正的悲劇,源于他強硬的政治手段,得罪了不少人;更因為他的家長式教育毀了這種完美的組合,也毀了他的改革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關注微信公眾號“學道雜說”,那里才是我的主戰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