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羅素堪稱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邏輯學、數學、語言學、分析哲學等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令人高山仰止。更難能可貴的,羅素是真正關心人類的思想家,正如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世界對他的評價:“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 ? ? ?2001年,我在北京海淀路的舊書店里找到了這本《羅素文集》,里面匯集了羅素談東西方文明比較、道德哲學和悠閑頌等幾部書。那時我躁動茫然,就這樣不期而遇也是順理成章被《快樂哲學》所震撼,反復看了幾遍,之后的時日里,每當心有浮躁,都會重溫某些章節,回想起來,它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7年前,為了理順自己的心緒,寫了一系列讀《快樂哲學》的隨感,今天將他們找出來重新審視,也許有的地方很稚嫩,但也確是我一段心路歷程的折射?,F將其中四篇,在書自友接下來的四期里,陸續與您分享。
如何使生活快樂(一) 2009.10.21
自從伯特蘭.羅素寫了《快樂哲學》(又譯《幸福之路》)以后,人們還有再談論快樂的必要嗎?愛因斯坦說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看羅素的文章。羅素的文章,尤其是那部《快樂哲學》確實也使我獲得了不少快樂。
? ?羅素在這部書里提了一個觀點,人要想快樂,就不能過于沉湎于自我,總是陷于自我分析中的人是很難獲得快樂的,陷于自我分析的郁郁寡歡中,并沒有什麼思想高明之處,要麼很自戀,要麼很自卑,要麼莫名的憂愁,都是太看重自己了,其實自己只是茫茫塵世中普通的一員,把精力都用在自我的關注中,會對本應使我們快樂的事物視而不見,我們應該把精力投向外界的事物和人上,雖然這些也可能使我們不快樂,世界的狀況并不總是那麼樂觀,你支持的球隊會輸,人也并不都那麼美好,可相比對自我的關注,不開心的程度要輕得多。沉湎自我會使我們的活力喪失,而對外界事物有著持久的興趣卻可以使我們感到自己的力量。對于喜歡體育的朋友,如果今晚有個感興趣的比賽,那麼一整天都像過節一樣,而對此沒有興趣的人,相比之下就少了一份快樂。
? ?要對外界事物感興趣不能勉強,而應該是一種真正的興趣。當你的觸角從自我內心向外延伸,只是偶爾對自我反省,那麼你就總會發現一些令你感興趣的事,我們對某事不感興趣,是因為我們對它了解的太少,例如對法學一無所知的人,對諸如證據的規則只會感到枯燥乏味。當然,了解的多了也不一定會有興趣,但深入的了解確實是獲得興趣的基本途徑。
? 自我分析是沒有答案的,因為你總會發現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分析還好,一分析問題一大堆,更何況佛家還提出“無我”的境界。而事實一再證明,對外部世界的合理態度,反倒使我們的心理問題減少許多(我以后還會寫這個問題),你因某個心理問題去咨詢心理醫生,醫生多數時候的策略不會是叫你繼續分析自己,而是叫你換一種方式看世界,以合理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別人,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