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選擇了不回家。住校實習。
下班回到校園時,偶然遇到一對母子,母親向我問路式的發問,問孩子要去的專業如何。
原來是高考結束的準大一新生,來北京走親戚,順便來學校看看。
時光的恍惚感有那么一剎那沖進我的心里,但卻激不起太大波瀾。高考結束,我也是在假期來到了大學校園,初入大學校園的場景還都歷歷在目。現在,已是見過了校園里樹葉的泛黃、凋落、抽芽、現綠。
和母子倆聊了一會,從專業到假期該做什么,再到未來畢業的幾個方向。聊了大概有十多分鐘,最后孩子要了我的電話,加了我的微信。我說你最好還是多聯系些你們同學院的學長,他們對你的幫助會更大些。
和學弟聊完回到寢室,后悔的感覺始終縈繞著我,總覺得把自己的看法輸出的太多,主觀性太強,對于一個偶遇的路人不該說那么多,更深一層,有些自私地說,我也害怕自己在未來的生活里被“打擾”。
這可能和我的某種心態,或稱狀態有關,暫且把這種狀態叫做孤獨。因為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想我感到孤獨,是希望有人關心,卻又不希望被過分打擾。
從小就覺得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效率高,覺得一個人的時候清凈,但也同樣抵觸過一個人的感覺,渴望遇到知己,遇到真心人,收獲一份陪伴來填補內心的缺憾。不過隨著時間的打磨,前一種想法的比重越來越大,或許是因為知己和真心人難遇,遇到也難常聚,且不要奢求,自我調整,享受一個人的狀態。
不知道這種對于孤獨的態度轉變,是疾病的惡化還是心靈的成長,但自己真的漸漸喜歡上獨來獨往,習慣了做事不為眾人所知,甚至覺得自己一個人住四人寢室要好過室友們都在。
某本書曾描畫都市人臉色漠然,彼此冷淡,并緬懷過去阡陌鄉里大家不分你我的關系。可我不曾有多厭惡現實生活中的這種冷漠,甚至有些享受這種人與人間的距離,這種距離成全了我內心的孤獨,而且,我也是都市人的一員。
快節奏的生活似乎已經榨干人們對于友誼情感的需求,當你早晨在地鐵被擠成罐頭,當你夜晚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倒頭就睡,你就不會再去在意是身邊是孤獨彌散還是真情滿滿。對大多數人,多一點物質利益,就多一點動力,至于快樂是否會多一點,也許是吧。
社交軟件的強大也讓這種氛圍無法挽回。人們越來越多地依靠手機交流,面對面的接觸,情感的交流似乎變得愈發罕見,畢竟大家都忙,都沒時間。重要的事往往都與工作有關,與金錢有關,與利益有關,與情感無關。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倒是想做個調研,微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辦公軟件。
你會不會也曾感受到這種孤獨?在夜深人靜難以入眠的時候,在人流奔涌隨勢而動的時候,或在眼眶發紅仰頭閉眼的某個瞬間?
城市發展產生的氣體中或許就摻雜著這種不可救藥的孤獨,環保局不會為這種成分發愁,也沒有什么凈化器能過濾掉這種成分,我們也就只能任由它在我們體內生根發芽。值得慶幸的是,它或許能催化我們的成長,而且,你也可以選擇不去在意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