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舸亭亭橫晚渚,城中飛觀嵯峨。
畫橋燈火照清波。
玉鉤平浸水,金鎖半沈河。
試問無情堤上柳,也應(yīng)厭聽離歌。
人生無奈別離何。
夜長嫌夢短,淚少怕愁多。
近夜,船停靠在水中一塊陸地邊。“雙舸亭亭”,以“亭亭”二字形容泊舟,極形象地表現(xiàn)出船身在水面輕輕起伏波動的形態(tài)。而一“橫”字,同“野渡無人舟自橫”一樣,突出船泊靠得隨意。所以這首詞一起手,就給人隱約一副僻靜、冷清的感覺。
城外小舟自橫,城里宮闕高聳。精美的小橋上,燈火映照橋下清波。似乎有一點熱鬧感起來了,馬上又被后面一句給按了下去。“玉鉤平浸水,金鎖半沈河”,感覺“玉鉤”和“金鎖”指的是橋下用來攔截船只的鐵鉤和鐵鎖。鐵鉤平平地浸在水里,鐵鎖一半在水面外,一半沉在水下。整體意境十分的清凈且冷淡。此時再回過頭去看“畫橋燈火照清波”,頓時覺得燈火似乎也顯迷離深沉了。
在這樣冷清的氣氛中,嘆的還是別離。自古離別,折柳相送。但楊柳本無情,古往今來被無數(shù)的送別者攀折、入詩,想必也已聽厭了離歌吧!“試問無情堤上柳,也應(yīng)厭聽離歌”,這一番猜想,是作者內(nèi)心無奈的自我嘲諷。深陷哀傷里的人,才想到大概連路邊的柳樹也厭煩了人間這些悲歡離別。此中不得已,實是嚙骨蝕心。
但就算連楊柳都已不耐煩,世間人,又能拿這生別離怎么辦呢?“人生無奈別離何,夜長嫌夢短,淚少怕愁多。” 你我無力對抗這離別,只能默默承受。夜太漫長,而夢太短暫。流盡了眼淚,依然無以解愁。
最后這一句,寫得平實卻足夠深刻。似乎是人人都體會得的感受,“夜長嫌夢短,淚少怕愁多”,短短十個字,卻是一腔赤誠深情。
小時候并不能體會古人于分別時候所述說的哀痛。后來才漸漸了解,古時候的交通和通信,是怎樣地把人與人的距離隔開。而那時候人的命運,又是怎樣如浮萍輾轉(zhuǎn)、聚散茫茫。君王一命,一重山又一重水。一次離別,再相逢或許就在數(shù)十年后,甚至即陰陽兩隔。
懂了這些以后,讀詩詞的時候常常將自己代入,想象那種生離死別的感受。但即便只是想象,也已足夠令人心驚、心痛。
生在當(dāng)代,且不論生老病死、世事難料這樣大的話題,至少我們?nèi)松械拇蟛糠诌x擇,都可以遵從自己的意愿。就只這一點,我想我們都已足夠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