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個人,眾籌去看一部電影。電影叫《我的詩篇》。準確地說,是一部紀錄片。講述老百姓的故事……不,講述打工詩人的故事。
有富士康的流水工,有爆破工,有煤礦工,有充絨工,有叉車工,有制衣工。
這種最底層的工作,與詩人,在他們身上,沉重又充滿希望的統一著。
電影鏡頭過得快,我并不能記下每一行詩。但看到它們的時候,我知道,這是詩,可以穿透靈魂與歲月的詩。
如果這些詩是王思聰寫的,那種錦上添花的效果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墒?,這些詩是打工的他們寫的,結合他們貧寒的生活狀態,就有一種“既然如此貧窮,為什么要展示如此才華”的復雜心態。
其中富士康的流水工人(已跳樓自殺),那首《我彌留之際》: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目睹我半生的淚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頭,試著把丟失的靈魂喊回來
我還想摸一摸天空,碰一碰那抹輕輕的藍
可是這些我都辦不到了,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
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
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
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
最后一句,“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一定是詩歌給了他這樣的力量和豁達吧。
其中唯一的女性,一名美麗的制衣工,有一首《吊帶裙》:
我手握電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溫 ? ? ?
我要先把吊帶熨平
掛在你肩上才不會勒疼你
然后從腰身開始熨起 ? ? ?
多么可愛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凈的手
林蔭道上
輕撫一種安靜的愛情 ? ? ?
最后把裙裾展開
我要把每個皺褶的寬度熨得都相等
讓你在湖邊
或者在草坪上
等待風吹
聽到最后“等待風吹“,心都化了。要怎樣的柔情蜜意和蓮花般的心靈,才能在惡劣的環境里一邊熨衣服,一邊想到這樣輕靈浪漫的文字。
“美人濟貪/英雄濟富/沒有人上過梁山“。抱歉,我忘記了這句詩是哪位寫的。如果說富士康流水工寫的是個人的理想化,制衣工寫的是個人的愛情夢,那么這句詩,足以看出一個打工者對當今社會理解的深度了。他們明白的,只是無法發出聲音,因為,沒有人聽。
全片中,我唯一不滿的一個鏡頭是,農民工下跪討工錢。中國人太容易下跪了。我理解的,那種無奈下絕望下的屈死一戰。但是,仍然不要下跪好嗎。
“再低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是那位爆破工的詩。他還有一首寫給兒子的詩,深情又無奈,可惜我沒有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