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創業,全民創新”的號召下我也未能免俗。
今天和大家談談創業那些事情。經過多年創業失敗的教訓,我們發現我們都沒有看清楚這張牌。沒有想清楚“我從何處來,我現在在何處,我將往何處去。”
隱者 THE HERMIT 暗示一段反省的時間,象征內心探索、及心靈上的引導,或者是由人幫助別人。逆位的代表孤單,要回到力量牌上找尋內在的力量。
最近看到一篇關于創業的文章,正好解釋了這句話的部分意思,給大家分享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創業未成功的原因:
1、惡意性失敗。
例如:騙政府、投資人、親友的錢;過度揮霍;
2、非惡意性失敗(承接之前“商業計劃書BP”和“轉型”專欄文章里的分類):
二、創業失敗的處理和影響:
1、惡意性失敗:
名譽損失。我相信“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2、非惡意性失敗:
會按照之前合同規定的條款執行,通常會有以下幾種情況(按投資人最希望的順序排序):
(1)置換創始人在其他運營良好的公司的股份;
(2)創始團隊按一定回報率回購股份;
(3)免費置換成創始人下一家公司的同等股份;
(4)破產清算,剩余資產分配優先級通常為 債權償還(如應付職工薪酬、應付賬款)>優先股(如投資人)>普通股;
下一次再創業時,投資人會問你“之前的項目為什么會失敗?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這次與上次(項目和團隊)有什么不同?”
創業原本就是九死一生,失敗很正常,創業者無需有太多負擔,無需覺得“虧欠”了什么。我也曾不解過這個問題,當時有前輩告訴我“投資這個項目,是整個投資機構在當時的情況下、自愿做出的投資決定,即使最后失敗了,也還是能愉快的玩耍的。”
簡而言之,
“我投,或不投,我的祝福,永遠在那里。”
“你成,或不成,我們的友誼,也永遠在哪里。”
三、創業失敗后去向
在“何明科”前輩的精確數據圖基礎上(創業失敗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 - 風險投資(VC))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解釋“什么樣性格和背景的人,更有可能會是什么樣的去向”。
① 創業失敗后繼續創業:這是大概率事件,真正適合創業的人,一定是“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一定會再次嘗試創造新業態的成就感。
②創業失敗后選擇打工:在過往的創業經歷中,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創業(此類人可能終身不會再創業),例如缺乏創造力、領導力、抗壓力、協調力、資源運用力;或者發現自己并不享受創業的生活狀態(此類人甚至會抵觸與創業者成為伴侶)。
在今后的打工生涯中,該類人將比之前更為本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穩定性較強。
③創業失敗后選擇做投資:這類人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之前并沒有金融背景的人,他們更多依賴的是自己的創業經歷進入投資圈,從事偏早期的投資(例如種子輪、天使輪、A輪);
另一類是之前有金融背景的(例如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在創業公司中擔任CFO等),他們除了可以選擇偏早期的投資外,還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從事偏后期的投資(例如B輪及以后、并購、IPO、CFO、二級市場投資等)。
②+④創業失敗后先打工、再創業(包含成為ceo、co-founder、其他有原始股的創業團隊成員):此類人在之前的創業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短板,或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于是選擇進入大公司或者其他創業公司進行學習和積累,待時機成熟,再次東山再起。
此類人再次創業成功率通常高于前一次。
②+⑤創業失敗后先打工、再做投資:這類人很少,目測“打工”是在BAT等一線互聯網公司做出過重大貢獻,依靠創業經歷+一線互聯網公司的經驗,進入投資圈,估計從事偏互聯網、偏早期的投資為多。
③+⑥創業失敗后先做投資、再創業:這類人也比較少,很有可能之前有過金融類教育背景或金融類工作經驗,做完投資后再創業的項目多半為互聯網金融、或者創立投資基金成為合伙人。
②+⑤+⑥創業失敗后先打工、后做投資、再創業:這類人就更少了,目測分為兩類,一類是一直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適合做什么(為主),另一類是知道自己缺的是什么、缺的東西必須經歷這些過程才能獲得、于是挨個技能get√(。
他們都加入了我們,你不來嗎?
想找我聊聊?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