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5 評為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度三好學生標兵,本文被收錄在校三標文集中。
從大三看回去,不少驕傲,不少失落。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剛進入大學的大一學生、為繁重課業焦慮的大二學生、和對未來迷茫的大三學生有所幫助。
I 那些有關和無關學習的
大一剛進學校的時候,與學長學姐談論,無論如何最后都會落到一個出發點上:學習和加權。剛進大學,只知道自己總得在大學混出點兒樣子,不能就這么混過去,但是對大學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并沒有具體的想法,所以想,都說學習和加權,那就做學習和加權吧。就這樣奠定了大一開始時候的基調,體驗了一把學霸的生活。
當然大一也有好玩兒的,跟隨著大多數人的軌跡開始加社團,進學生會,賣報紙, 做志愿活動。到了大一年終,總結一下一年也不錯,成績飆到第一,學生會也當到了副部長,工時也攢了79個,看起來也算是圓滿了。
直到大二,有時候瞎想就會算一筆賬:第一名一個學院同時有4個,全校有20多個學院,也就是說GPA攢到極致,還是有至少79個人跟你一樣屌,再想想這些學霸們扔到社會上又能有怎樣的反響?有了這樣的想法,有時候呆在自習室,看到周圍的學霸們瘋狂重復重復重復刷一樣一樣一樣的題只是為了提升一點一點一點成績的時候,莫名開始覺得有點可悲。
那個時候,開始覺得自己應該干點兒不一樣的東西才有意思。就這樣開始了瘋狂做志愿活動,從光谷八小到雷鋒月,在完成一個一個項目的時候,感覺到自己似乎比周圍的人成熟點兒了。這時候開始好奇網上網站(多是國外的網站)這么牛X的效果是怎么做出來的,于是憑著完全的興趣,開始學網頁前端,白天看,晚上看,熬夜看,走在路上用手機看,2個月后,進了思存工作室,接了不錯的項目,開始賺錢了。這時候才知道社會上有人依靠前端工程師這樣的職業養活自己,才知道學校里面有這樣一群幾乎不學習只敲代碼就能進BAT(百度阿里騰訊)并且能賺20W+一年的同學。
從此之后,成為了學習和網頁雙棲的學生。之后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特優生集會上,一個德國籍的女老師因為需要,問了所有特優生一個問題,說在場的特優生除了學習之外,覺得自己有能養活自己的技能的人舉手,沒有人舉手,之后那個老師說了一句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的話,她說,你們不可能一輩子光靠吃論文活下去吧,而且對有些人來說,學習真的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他們總是在想怎么去適應社會創造財富和改變生活。
II 那些關于努力和運氣的
從高考因為2B鉛筆問題導致實際分數比估分少80分之后,我就相信其實“成事在天”這句話真不是白說的。
并不是說運氣有多重要,也并不是說天天就望天吃飯了,而是說就算準備得再好,也要做好被一錘子砸死的心理準備。覺得有這種心態看待世界的角度就有一些不一樣了,高中三年準備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我們當時的天,垮了就是垮了。而真實的世界實在是有趣,再牛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一定會怎樣怎樣,因此大多數人選擇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面。
前提是你要有>1個的雞蛋。為了給自己多一條路,你會付出更多去試圖在不改變自己人生大方向的前提下去做更多的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期待這些籃子里面可能有一個會孵出些什么。
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空,看起來都懂,但是真正能去做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光是學習一項就被壓得不能翻身,而那些邁出了這一步的人要是有一個籃子孵出了東西就被叫做學霸,有兩個籃子孵出東西就被叫做大神,有更多的孵出來,別人就叫你牛人了。
所以關于努力和運氣我們是這樣談論的:一種人大學四年做了一件事情(很可能是學習),結果因為運氣原因,最后GPA并不高,然后開始怨天尤人,覺得自己累得要死結果是這個結果;另一種人大學四年做了N(N > 2)件事情,最后其中的X(N>X>1)件事情出結果了,然后被稱作牛人,被人羨慕說這個人運氣怎么這么好,做成了這么多事情,實際的情況是這個人比前一種累N倍,比較起來有更多的事情做的是無用功,但是他們從來不說累,因為對這樣的結果早有了預期。
“一種人…另一種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高中作文體,但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落到地上,就表現成:之前在某個咖啡館,聽到有投資人說,過去是1000W投一個APP,現在是1000W投100個APP,總有一個能整對。
III 那些逐漸飛躍的理想
大一的想法就是想保研,因為聽說考研和高考一樣痛苦。到了大二接觸了思存工作室,進了冰巖作坊,看到周圍有人一畢業就進BAT,從此一個月1.2W+,拿15個月工資,還有人創業,拿到千萬融資,覺得畢業就進大公司或者創業足夠滋潤活一輩子了。到了大三,在參數化設計創始人Sam Cho的META平臺里面做些事,跟做智能家居的總裁促膝長談過,也跟魅族副總裁楊顏面對面談過,逐漸覺得那些走在時代前方的知識真的才是生產力,所以以后想做的又變成出國讀研然后創業。大四,會怎么樣我也不知道,在大一剛進學校的時候,我肯定沒有想過現在的我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未來的走向,隨著時間去塑造也就好了。
上面一大段說了大一到大三覺得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但是想做的和一個人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是有差別的。我覺得其實真正的理想其實是藏在內心最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甚至被自己清楚知道不能作為自己未來過上好生活的經濟來源的前提下,還是會固執認為那就是自己想做的。
我覺得對于自己的理想沒必要放棄,追求生活質量的過程注定是痛苦的,這時候理想就是棲息的地方。
不知道還記得不,在文的第一部分,德國籍的女老師說,對有些人來說,學習真的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可能這句話是很驚悚的,特別是對于一些只有學習陪伴的“學霸”來說。但是在身邊確實有一個活的這樣的人。他能在30左右的年齡就推動了整個大學科的發展,能在武漢創意天地所有展品的1/4上掛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也會在再忙的時候帶著樂器去光谷來一場快閃,也會希望帶著自己的樂隊在光谷體育館開演唱會。
至今我都沒想清楚哪個才是他的理想。
理想只需要自己知道就好了。
在羅嗦了這么多的最后,請原諒我最后一個例子用的不是我自己,因為越看得多,就越覺得自己渺小,覺得自己還遠遠不夠格。希望以后再寫這類文的時候,能夠不再隱藏例子所涉及的人的名字,而代以“我”這個字。
希望你也是。
作者:王洪陽
<hr />
2015.9.21 更新
文集出版電子版
作者署名:Hongyang Wang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